关注德育:西方国家教育的一种新趋势
于对过去教育失误的反思。从根本上说,它 体现了教育本质的要求。教育的本质在于“树人”,这不仅是智力的开发、知识的传授,也包括政治观、价值 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塑造。80年代重塑道德重要地位的趋势出现,一方面固然出于统治集团、统治阶级的需 要,正如本世纪初列宁针对当时资本主义教育指出:“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 ,使之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1]这是一针见血的。另一方面, 近 年来重视德育这种趋势的出现,还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基本特质,一是在竞争 机会上要求人人均等,一是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来增进社会利益。这种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经济运行状态,固 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诱发种种道德沦丧行为,但它却趋向于要求公德、秩序、平等、法制以及与之相应的道德 意识、道德行为。唯其如此,市场经济才能在自身唤起的道德环境中得以存在和发展。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必 然要求教育肩负起改善社会道德环境的责任。
三
近年来,许多西方国家从各自的国情出发,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学校德育。这主要表现在 课程教育和实践培养两个方面。
西方各国对学校德育课程称谓不一,美国、法国称为“公民教育”,英国、加拿大、德国称为“政治教育 ”,西班牙称为“共处之道的教育”,日本称为“社会科”和“道德时间”,新加坡称为“生活教育”。尽管 称谓不一,但大都把德育课作为正规课程来讲授。各国德育课程的设置也不尽相同,例如美国道德教育渗透于 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现代社会”、“社会问题”等学科之中,并常常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 起。日本的“社会科”经过多年的实施、修正,其内容已基本定型,在学校课程中已是一门具有一定地位的、 基本成熟的学科。日本的学校还开设“道德时间”课,旨在对学校整个道德教育起“补充”、“深化”、“综 合”的作用。德国则在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政治教育、和平教育、环保教育等德育内容。
各国德育课的称谓和课程设置虽然不尽相同,目的却大体一致,就是通过“灌输”(这是国外学校普遍采 用的施加意识形态影响的基本方法),使青少年学生关心和认同社会,参与社会事务,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 ,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积极因素。
为了取得德育的最佳效果,弥补德育课程的局限,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强调德育实践,注重德育实践的作用 。
德育实践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课外活动。各国对课外德育活动的管理、引导方式及开展程度 不同,但课外德育活动均受到普遍重视。不少国家还将德育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另一种类型是 劳动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的决议阐明了这样的思想:“教育与生产劳动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 在于这样做可造就熟练的劳动力,而且可以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有助于个人 的全面发展。”这已成为众多国家的共识。在一些西方国家,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指导,是借助劳动教育进行的 。学校常向学生提供“打工”的机会,搞些有酬劳动,还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如博物馆解说员、图书馆管理员、 文化活动主持人、工程技术人员、导游人员等,帮助学生从事技术性劳动。一些亚洲国家把卫生大扫除作为劳 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法国、芬兰、日本等国将劳动课列入教学计划,对劳动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近年来日本 很推崇艰苦劳动的教育,有意识安排学生到边远地区体验艰苦生活,经受锻炼。
在我国,由于“文革”的影响,也一度忽视了德育的问题。80年代后期,邓小平同志一再指出我国教育存 在的失误,他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 泛指对人民的教育。”[2]忽视学校德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已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长远看,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将以其必然法则,越来越显著地将学校德育问题提到全社会的议事日程上,引起越来越 广泛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重视德育这一国际性发展趋势,以及近年来国外德育所取得的成果,应当引 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注:
[1]《列宁选集》,第四卷,3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关注德育:西方国家教育的一种新趋势(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0433.html
三
近年来,许多西方国家从各自的国情出发,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学校德育。这主要表现在 课程教育和实践培养两个方面。
西方各国对学校德育课程称谓不一,美国、法国称为“公民教育”,英国、加拿大、德国称为“政治教育 ”,西班牙称为“共处之道的教育”,日本称为“社会科”和“道德时间”,新加坡称为“生活教育”。尽管 称谓不一,但大都把德育课作为正规课程来讲授。各国德育课程的设置也不尽相同,例如美国道德教育渗透于 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现代社会”、“社会问题”等学科之中,并常常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 起。日本的“社会科”经过多年的实施、修正,其内容已基本定型,在学校课程中已是一门具有一定地位的、 基本成熟的学科。日本的学校还开设“道德时间”课,旨在对学校整个道德教育起“补充”、“深化”、“综 合”的作用。德国则在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政治教育、和平教育、环保教育等德育内容。
各国德育课的称谓和课程设置虽然不尽相同,目的却大体一致,就是通过“灌输”(这是国外学校普遍采 用的施加意识形态影响的基本方法),使青少年学生关心和认同社会,参与社会事务,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 ,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积极因素。
为了取得德育的最佳效果,弥补德育课程的局限,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强调德育实践,注重德育实践的作用 。
德育实践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课外活动。各国对课外德育活动的管理、引导方式及开展程度 不同,但课外德育活动均受到普遍重视。不少国家还将德育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另一种类型是 劳动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的决议阐明了这样的思想:“教育与生产劳动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 在于这样做可造就熟练的劳动力,而且可以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有助于个人 的全面发展。”这已成为众多国家的共识。在一些西方国家,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指导,是借助劳动教育进行的 。学校常向学生提供“打工”的机会,搞些有酬劳动,还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如博物馆解说员、图书馆管理员、 文化活动主持人、工程技术人员、导游人员等,帮助学生从事技术性劳动。一些亚洲国家把卫生大扫除作为劳 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法国、芬兰、日本等国将劳动课列入教学计划,对劳动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近年来日本 很推崇艰苦劳动的教育,有意识安排学生到边远地区体验艰苦生活,经受锻炼。
在我国,由于“文革”的影响,也一度忽视了德育的问题。80年代后期,邓小平同志一再指出我国教育存 在的失误,他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 泛指对人民的教育。”[2]忽视学校德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已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长远看,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将以其必然法则,越来越显著地将学校德育问题提到全社会的议事日程上,引起越来越 广泛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重视德育这一国际性发展趋势,以及近年来国外德育所取得的成果,应当引 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注:
[1]《列宁选集》,第四卷,3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关注德育:西方国家教育的一种新趋势(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