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与破解之策
容。一是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去年以来,政府在财政政策上采取的所有政策,包括各个方面的优惠,有40个亿,现在价格控制,行政性限价是否是一个好方法,能否把40个亿补贴给农民?第二,今年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会基本稳定,但仍然存在变数。小麦价格很难下跌,最主要是玉米的价格能否稳定;第三,书里也讲到去年出现了农业逆差,分析逆差之后,进出口调控政策存在什么问题,去年农产品进出口的政策有小题大做之嫌。我觉得国内政策应该和国际政策相结合起来,而不是加大国内市场价格的波动。统计局和农发所的结合,有这个力量做一些短期的预测。
马晓河(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所所长)四大因素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有四大制约因素,会对今年“三农”产生较大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农民收入增幅比去年有所下降。
第一,今年我国的粮食价格会在高位上下降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上升的可能性。一是2008年全球粮食有望增产,库存将有所增加,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将呈现下降趋势。受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变动影响,我国粮食价格也会同其发生顺向变动;二是中国农民目前种粮的积极性比较高,播种面积在增大,如果天气没有大的灾害,今年粮食还会增产。粮食继续增产,必然带来市场价格的波动,引起粮食价格下降;三是改革开放以来,从粮食市场价格变动来看,从来没有一年粮食价格达到顶峰以后继续上涨,连续维持两年的粮食高价位。
第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在上涨,严重侵蚀农民的收入。尽管政府利用各种手段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但目前来看,化肥、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是明显上涨了。生产资料涨价格上涨已远远超过了政府给农民的补贴额。
第三,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空间在变小。去年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农民受益是305亿元,今年27个省取消农业税也就是210多亿;去年是直补116亿,今年130个亿,增量也就是几十个亿。再加上种子和农机具补贴,总额不会超过去年。另外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由于特别国债发行减少,今年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总投资的比重不会降低,但绝对量不可能有增加。
第四,今年国家实行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果这些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或者继续加强,今年GDP要比上年有所降低。降低以后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发展对全社会的劳动力需求量将比上年降低。根据计算,全国GDP每降一个点,社会会减少90万个劳动力需求。这样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和进城打工也会有困难。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考虑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在粮食政策上,采取多收少进的调控策略。比如今年一旦小麦上市以后,国家粮库一定要增加收购,将增产的小麦从市场上转到库存中,以保持市场上粮食供求紧平衡,从而保障粮食价格在较高的水平上不下跌。少进就是今年尽量少进口小麦。
第二,就是进行结构性调整,比如玉米可以适当向外多出口一些,以调整国内玉米供求平衡。切忌不要在我国粮食出现供给持续上升的空间里大量进口粮食,这会造成国内供需求失衡,粮食价格大跌的局面。
第三,国家应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国人多地少,仅靠种植几亩地的粮食和其他作物,不可能富裕起来,国家应该拿出一些财政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
第四,鼓励农民进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现在许多城市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或明或暗的限制农民进城打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在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一定要从政策甚至体制消除限制和歧视,鼓励农民进城打工,从法律上保护农民的权益,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
苏明(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财政支持“三农”存在四个问题
当前我国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其一,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大,地方财政的投入并不理想。中央财政1997年“三农”投入700亿元,2003年已上升为1950亿元,2004年又增加了300多亿元。相反,地方财政的投入比重却呈下降趋势。资料表明,1991—2003年,地方财政总支出由2295.81亿元增加到17229.84亿元,增长了6.5倍,而地方财政的支农支出由220.74亿元增加到999.93亿元,增长了3.5倍。地方财政农业支出比重1991年为9.6,1995年为7.9,到2003年已下降为5.8。
其二,财政支农结构不尽合理。一是财政用于生产性的支出比重下降,而用于各项事业费的支出比重上升。二是在农业事业费比重上升的情况下,农业事业费内部分配结构有失偏颇,即人员机构经费增长较快,业务经费增长缓慢,形成一种“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三是国家在对大江大河治理、城市防洪和调水方面投入较多,但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投入不足。
其三,财政支持“三农”支出管理有待完善。一是资金使用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包括农业基建投资、农业科技支出、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普遍存在上述现象。二是有的农业支持项目存在中间环节多、资金在途时间长、资金到位率不多、监督手段落后、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其四,农村税费改革中面临的一些新问题。如一些地方基础教育投入缺乏必要的保证,部分县乡基层财政困难加剧,乡村机构运转失灵等。
未来的政策取向应该包括:
第一,建立财政支持“三农”资金总量稳定增长的机制。要切实贯彻执行财政支农支出的法定增长比例;要加大国家新增财力和长期建设国债用于“三农”的支出比重;要认真落实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15的政策规定。
第二,明确财政支农支出的重点。一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二是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三是支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支持建立完善农业和农村的社会救助体系。
第三,进一步加大农村反贫困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要合理增加财政扶贫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的增加要与政府职能、国家财力、贫困发生率及扶贫开发需要相适应。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都有责任增加扶贫投入。二是继续保持并逐步增加信贷扶贫资金规模。三是鼓励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特别是民间企业到贫困地区进行投资开发,在实行优惠财政、税收政策的基础上,注重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便利环境。四是要正确把握国家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方向和重点。要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加强贫困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四,调整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分配政策。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必须强化中央和省级支持基础教育的职责和投入力度,真正将基础教育发展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摆在国家财政分配的重要位置。 《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与破解之策(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0451.html
马晓河(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所所长)四大因素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有四大制约因素,会对今年“三农”产生较大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农民收入增幅比去年有所下降。
第一,今年我国的粮食价格会在高位上下降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上升的可能性。一是2008年全球粮食有望增产,库存将有所增加,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将呈现下降趋势。受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变动影响,我国粮食价格也会同其发生顺向变动;二是中国农民目前种粮的积极性比较高,播种面积在增大,如果天气没有大的灾害,今年粮食还会增产。粮食继续增产,必然带来市场价格的波动,引起粮食价格下降;三是改革开放以来,从粮食市场价格变动来看,从来没有一年粮食价格达到顶峰以后继续上涨,连续维持两年的粮食高价位。
第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在上涨,严重侵蚀农民的收入。尽管政府利用各种手段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但目前来看,化肥、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是明显上涨了。生产资料涨价格上涨已远远超过了政府给农民的补贴额。
第三,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空间在变小。去年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农民受益是305亿元,今年27个省取消农业税也就是210多亿;去年是直补116亿,今年130个亿,增量也就是几十个亿。再加上种子和农机具补贴,总额不会超过去年。另外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由于特别国债发行减少,今年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总投资的比重不会降低,但绝对量不可能有增加。
第四,今年国家实行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果这些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或者继续加强,今年GDP要比上年有所降低。降低以后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发展对全社会的劳动力需求量将比上年降低。根据计算,全国GDP每降一个点,社会会减少90万个劳动力需求。这样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和进城打工也会有困难。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考虑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在粮食政策上,采取多收少进的调控策略。比如今年一旦小麦上市以后,国家粮库一定要增加收购,将增产的小麦从市场上转到库存中,以保持市场上粮食供求紧平衡,从而保障粮食价格在较高的水平上不下跌。少进就是今年尽量少进口小麦。
第二,就是进行结构性调整,比如玉米可以适当向外多出口一些,以调整国内玉米供求平衡。切忌不要在我国粮食出现供给持续上升的空间里大量进口粮食,这会造成国内供需求失衡,粮食价格大跌的局面。
第三,国家应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国人多地少,仅靠种植几亩地的粮食和其他作物,不可能富裕起来,国家应该拿出一些财政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
第四,鼓励农民进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现在许多城市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或明或暗的限制农民进城打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在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一定要从政策甚至体制消除限制和歧视,鼓励农民进城打工,从法律上保护农民的权益,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
苏明(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财政支持“三农”存在四个问题
当前我国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其一,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大,地方财政的投入并不理想。中央财政1997年“三农”投入700亿元,2003年已上升为1950亿元,2004年又增加了300多亿元。相反,地方财政的投入比重却呈下降趋势。资料表明,1991—2003年,地方财政总支出由2295.81亿元增加到17229.84亿元,增长了6.5倍,而地方财政的支农支出由220.74亿元增加到999.93亿元,增长了3.5倍。地方财政农业支出比重1991年为9.6,1995年为7.9,到2003年已下降为5.8。
其二,财政支农结构不尽合理。一是财政用于生产性的支出比重下降,而用于各项事业费的支出比重上升。二是在农业事业费比重上升的情况下,农业事业费内部分配结构有失偏颇,即人员机构经费增长较快,业务经费增长缓慢,形成一种“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三是国家在对大江大河治理、城市防洪和调水方面投入较多,但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投入不足。
其三,财政支持“三农”支出管理有待完善。一是资金使用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包括农业基建投资、农业科技支出、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普遍存在上述现象。二是有的农业支持项目存在中间环节多、资金在途时间长、资金到位率不多、监督手段落后、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其四,农村税费改革中面临的一些新问题。如一些地方基础教育投入缺乏必要的保证,部分县乡基层财政困难加剧,乡村机构运转失灵等。
未来的政策取向应该包括:
第一,建立财政支持“三农”资金总量稳定增长的机制。要切实贯彻执行财政支农支出的法定增长比例;要加大国家新增财力和长期建设国债用于“三农”的支出比重;要认真落实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15的政策规定。
第二,明确财政支农支出的重点。一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二是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三是支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支持建立完善农业和农村的社会救助体系。
第三,进一步加大农村反贫困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要合理增加财政扶贫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的增加要与政府职能、国家财力、贫困发生率及扶贫开发需要相适应。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都有责任增加扶贫投入。二是继续保持并逐步增加信贷扶贫资金规模。三是鼓励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特别是民间企业到贫困地区进行投资开发,在实行优惠财政、税收政策的基础上,注重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便利环境。四是要正确把握国家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方向和重点。要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加强贫困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四,调整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分配政策。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必须强化中央和省级支持基础教育的职责和投入力度,真正将基础教育发展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摆在国家财政分配的重要位置。 《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与破解之策(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