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学程的外语教学改革
外语教学可以上溯至15世纪欧洲拉丁语的教学。几百年来外语教学一直不断地在前进改革,且其步代越来越快。随着社会发展、交通发达、人类交往的日益扩大,外语作为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已日益为各国、各民族、各阶层的广大人民感到迫切需要,其运用扩展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生活等各个方面。当代各国多把外语能力看作公民必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虽然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外语教学,但是却极少有国家宣称自己的外语教学取得了成功。有人在论述外语教学的特点时指出,"极少成功"是外语教学的特点之一。
"极少成功"推动了外语教学的不断改革,可外语教学改革的效果却往往不尽如入意,这很值得研究。从外语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外语教学改革往往只着眼于某一学程或某一阶级段的外语教学,而没有把不同层次学校的外语教学联系起来进行超学程的研究,这实在是一大疏失。
由于这一疏失,不同层次的外语教学各自为战,缺乏整体意识;各级学校不仅工作上互不相补,甚至互相抵消,互相埋怨。追究疏失之根源,姑且撇开系统的大道理,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人们忽视了外语教育正向普及化发展,单学程的研究已不能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以下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外语教育的普及化
外语教育的普及化标志外语课特点的变化,表现于外语课功能的扩大,其结果为外语教育的网状发展。
1.外语课特点的变化即它逐渐成了一门特殊课程外语自从成为学校的一门课程以来,人们总把它当作工具课。但各个时代对工具课的理解不一样。传统的工具观把外语作为五个方面的工具:(1)作为学习的工具,犹如语文;(2)作为教养工具,如锻炼智力,提高文化素养; (3)作为本国向外扩张的工具,如殖民时代一些国家的英语;(4)作为引进国外先进科技的工具,如明治维新后日本学校的英语; (5)作为归附他国的工具,如殖民地学校的外语。
随着人类联系的不断扩大,运用外语进行的内容不断丰富,外语课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更为明显,徐了传统的工具性外,又产生了以下三大特性。
(1)民族性。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外语免不了要吸收相应的外国文化。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自然会有冲突。如何处理这种冲突,使学生只接收外国文化对我国文化有益的一面,而防止有害的一面,则必须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加以权衡。这包括价值观、道德准则、经济发展、军事战略以及外交路线等等。这些考虑必须落实于外语教育政策,语种选择以至教学内容的筛选。因此,外语这门最无国界的课程反而具有了民族性的特点。
(2)远放性。由于具有民族性,外语课的效益已超越了学生的个人学得效益和学程的教育效益,而具有更长远的社会效益。又因为社会、国家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科技的发展必须有国际交流和合作,交流和合作又离不开外语,所以高级科技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晓外语。这样,一方面,外语课具有了影响国家发达程度的远期效益;一方,国家必须在各级学校乃至学前教育、继续教育都开设外语,使外语课呈网状发展。
(3)开发性。外语课产生远效性的根源,在于它是国际全方位开放的基本工具。开放是手段,开发是目的,所以外语课又具有开发性的特点。开发性体现于:1)个人智力的开发,拓宽视野;2)民族文化的开发,为了本民族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适当地借鉴外国文化;3)国内的开发,借鉴国外经验,更好地增长国力和最有效地利用国力。
基于上述特点,我们把外语课称作特殊课程是符合发展实际的。
2.外语课功能的扩大
外语课功能的扩大,在于它除了交流和素质培养功能之外,还具有服务功能和促进人类协作的功能。
(1)交流功能和素质培养功能。这是外语课的传统功能。现在与过去不同的是:
1)在交流方面,既要输入,也要输出;不像历史上强国只是输出,弱国只求输入。"礼尚往来",有求有应。这种变化,提高了对外语掌握水平的要求。2)在素质培养方面,由于国家、社会在建设发展中的全员性提高了,人人都要参与国家的开发,都要了解世界,都要代表本民族跻身于世界性活动,因而外语素质已是全民性的要求,而不仅是高级人才或某一阶层人士的要求。所以联合国把外语素质作为衡量一个民族文化水平的标志之一。
(2)服务功能。传统的交流功能和素质培养功能都体现服务功能,但外语课当代的服务功能主要指个人进行国际交往以谋求事业的发展,以及进行旅游等文化活动。这是传统功能所不具备的。
(3)促进人类协作的功能。人类经过漫长的发展道路之后,显然已进入必须互相协作的时代。当代已任何一项重大生产、科技、?经济活动能够在闭关锁国的环境下完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也不能仅靠本国满足。人类必须协作的例子俯拾即是。譬如,任何国家都想利用关税来保护自己,而各国却又不得通过关贸总协定来限制自己的关税保护之举。人类协作是一种总的历史趋向。协作的基石则是国际理解和民族沟通。外语课正是进行国际理解和民族沟通教育所必需。外语课功能的扩大集中说明了一个事实:外语课正向全民开放。
3.外语教育的网关发展是外语课成为特殊课程并具有多种功能的必然结果外语课的特殊性体现于全民要懂外语,外语课扩大了的功能体现于外语的使用牵涉到全民。这样,外语课就不能不呈网状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要开设外语课,国际协作和国际冲突都要使用外语。就国内而言,我们的外语已从中学下延到小学和学前教育,从大学上升到研究教育。除纵向发展外,在横向方面,外语课已向职业培训、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乃至老年教育发展。这种网状发展加强了学程之间的联系,使各个学程的外语教学休戚相关而很难"独善其身"。这样,超学程的外语教学改革就势所必然了。
二、外语教育的长期化
在外语教育普及化的形势下,我们能否选择一定的时间、学程、采用特定的方式,集中力量在短期内解决外语教育问题呢? 否。因为外语还有长期化的发展趋势。
1.外语教育长期化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外语教育发展的普及化要有一个过程,而且要由低而高。世界人口这么多,差异这么大,要实现外语教育的普及不得不用相当长的时间。加之,普及化还包含外语运用内容的向纵深发展,学会外语的要求提高,学习就得多化时间,拉长学习时期。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增多,用于外语课的时间相对减少,也会促使外语教育长期化,这是外语教育长期化的外部原因。外语教育长期化还有其内部因素:
(1)外语教育长期化的前提。E. Lenneberg 在60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这一段说以对不同年龄的失语症康复趋势等临床观察为基础,认为人类习得语言必须在12-13岁以前进行。过此关键期就学不会。肯定这一假说者,以狼孩、狼妇为证。但反对者也可举出相反的例子,如半脑人也能学得一点语言能力。英国还有报道:大龄起点的外语成绩比幼龄起点者为佳。反对此假说的不同看法,从生理学方面为外语课的长期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了外语教育长期化说法得以成立的前提。
(2)外语学习的筛选性。外语学习总存在分化问题,其原因众说纷纭。美国语言教学法家 J. B. Carrol 提出,英语/外语本身不能对学习者存在一种特殊淘汰性。从实践看,外语学习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筛选现象是不可否认的。但筛选出来的人并非不能学好外语,所以在某一学程中筛选出来的人,在另一学程中他又可能再学外语,除少数外,一般仍能学好。这正好说明外语教育的长期化不可避免。
(3)外语教学条件的普遍欠缺。外语课在学校范围内进行,教学条件对学习成效的大小、快慢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条件好则成效大而快,条件差则成效小而慢,并必然增加后继学程的学习时间。纵观国内国外,外语教学条件不足极为普遍。条件包括师资、设备、资料来源以及学习动力的激励因素等。发展中国家一般资料来源欠缺,教学设备差,师资数量、质量不足;发达国家在这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更缺乏学习的激励因素,因为在那里的人们常误以为自己的国家富饶先进无求于人,对外语学习缺乏紧近感。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地广人多,发展不平衡,学习动力的刺激因素、师资、设备等等存在着地区差距。从总的方面来说,几方面都有不足。因此,在我国、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因外语教学条件不足而使外语教育长期化的因素。
2.外语教育长期化产生的超学程问题
外语教育长期化必然产生超学程的问题。这正如一项工程,分的工地愈多、拉的时间愈长,则愈需要处理跨工地、跨时间的问题。外语教育长期化,必然使学程加多。这样,首先是各学程都凭经验或本身的需要与可能去制订教学目标,必然难以相互衔接,从而造成重复学习或过度学习。其次,各学程往往只注意到自己的微观问题,很难从总体着眼去抓住客观环境的有利因素而排除其不利因素。例如,开始学习阶级就过拼读关,对局部说可能增加难度,而对总体则是奠定了顺利学习的基础。再者,各学程各自为政,互不联系,互不支持,必然给学习增添许多困难。例如,大学教师如不考虑中学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教学内容,必然会使刚刚步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感到很难适应。
所有跨学程的问题以及一个学程中牵涉整个教学阶段的问题,都属于超学程问题,都须要通过超学程的教学改革才能解决。
三、超学程的外语教学改革
怎样进行学程的外语教学改革? 这还有待研究。因为它的涉及面极宽,包含了学习、讲授、教材、课程、目标体系,管理以及外语教育政策。要解决好,必须把国家整个外语教育看作一个系统,结合与其相关的教育、经济、社会、文化、?伦理诸方面的制约与影响来考虑它的兴革。总的说,就是要心存系统及其环境所构成的全局,从外语教育全程着眼,着手于本学程的改革而兼顾其他学程的改革。据此,我们可以列出超学程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些主要内容。
1. 国家教委建立统管外语教育的专门机构,抓四个方面的工作(1)协调外语教育与教育、经济、国防、外交、文化、社会等相关部门的关系, 掌握外语教育改革的前提。 (2)制订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如语种选择,课程设置中纵横联系,发展规划,师资培训和资料来源等等。 (3)制订、审批各级学校的外语教学大纲,审订、推荐教材。(4)组织教学研究,督导和考核。
2. 成立外语教育研究机构,研究外语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各级学校共同组成的目标体系,评议大纲、教材的优劣,了解全国外语需求的动态发展,国内外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以及有关外语教学的观点、模式、技巧等。
3.各学程在承先启后的原则下规划自己的教学,解决学程之间的衔接问题现在大学英语制定了四级、六级水平测试大纲,英语专业制定了四级、八级水平测试,都注意到了以中学终点水平为起点,也解决了大学各年级的衔接问题。但与研究生的外语教学衔接较差,与中学的衔接也仅仅在起点水平上;中学的外语教育更少考虑与大学衔接的问题。因此各学程都存在因衔接不好而产生的困难,其原因就在于各学程规划自已的教学并没有遵守承先后的原则,只是从本学程出发,而不是从超学程出发。
4. 组织跨学程的情况交流、经验总结和实
践研究通过交流、总结、研究,对各级学校的外语教师、教研人员、相关人员、家长进行外语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强外语意识,使大家认识到外语课的特点及功能,外语教育的普及化长期化,不同学程和联系,以至大纲、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
上述四个方面又各自包含许多内容,而超学程的外语教学改革内容还不仅仅是上列四个方面;如职业培训、继续教育与不同学程的衔接问题,不同职业对外语水平的要求以及此种要求与各学程目标的衔接,也属超学程外语教学改革的内容。因此,超学程外语教学改革虽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但它的实施却非一蹴可就。
(西南师范大学 陈治安 《外语界》1996年第2期《超学程的外语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