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班主任论文 >> 正文

徐特立德育目的论——读《徐特立文存》五卷本的启示


顺民”,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人翁人格,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本质对德育目的的客观要求。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  德育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份,人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要通过德育目标的实施才能得以实现。徐特立在解答什么是贯彻教育方针的正确道路时指出:我们培养学生“都必须针对培养目标(教育方针),极为讲求效果”。这正说明,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效果。徐特立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原理确立德育目的的。他指出:“人类的发育包含着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求得德智体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历史上由于剥削制度的偏见,教育与社会生活和儿童发展相脱离,结果使“人类的发育因此偏枯成半身不遂的‘偏枯帛,只是造成一些“书柜子”和“字纸篓”,更有甚者,未及成年就已夭折,这是旧教育的祸害。1958年他在阐述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时指出:我们今天新的教育方针的制定,“这是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这不只是毛泽东个人的心愿,也不是共产党要这样做,而“这是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的结果。这个教育目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发展方向: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高劳动人民的政治文化科学水平。”贯彻这一方针,尤须“特别注意培养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和树立共产主义的方向。”他在这里阐释了教育目的对于德育目的的客观制约性。

3.德育目的应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和其智能发展是相并行的,德育不能超越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提出要求。因而,德育不仅要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适应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据青少年年龄特征,促进儿童整个个性心理的和谐发展。徐特立很重视儿童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他观察到在日常德育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常是不注意心理问题引发的,其结果不但不能奏效,反而弄得学生产生对立情绪,给他们的心灵和身体都带来严重损害。他指出:“人都是可以改造的,不学好的人,他的个性是积极的,你压不下去的,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就容易教育了。”所以,德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生活的环境出发,充分考虑其个性心理特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他强调“教育小学生问题,要从他们的家庭出发,从小学生的个性出发”,以激发教育对象在思想道德素质上不断自我完善的需要,形成完满的德育为目标。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政治觉悟的德育任务

德育目的的实施规定着它所要完成的德育任务。德育是“实践的教科”,它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其所规定的德育任务。下面从四个方面来了解徐特立关于德育的基本任务。

1.“要使儿童建立辩证的宇宙观”  宇宙观即世界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总的看法。人们生活的大千世界各种社会现象无奇不有,社会思潮纷至沓来。青少年时期还处于世界观的孕育、形成时期,为使他们自觉地认识与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徐特立十分重视对青少年儿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即马克思主义宇宙观教育,将其放在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地位。延安时期,他曾就宇宙观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深刻地指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世界的改造;对人的认识,对人的改造,这是教育的基本问题。认识也即宇宙观、人生观。”为此,他勉励受教育者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看事物”,即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受教育者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1950年1月,他在阐述新中国文化教育政策的源流时指出:它“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的产物,它的理论基础就是无产阶级的唯物主义。”他的这些讲述历史地说明了我们社会主义新型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要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它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对人的思想的巨大影响的论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

由此,他于1949年12月28日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论文,开宗名义地指出:“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以培养学生能够独立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去处理他们学习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并且,这种教育应“从年纪极小的儿童起”,就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及日常活动中打下“唯物论世界观的基幢。这样,就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运用于实际生活,从而培养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就能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封建残余思想以及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警惕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这些都充分说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是思想教育的最高要求。” 所以,培养青少年儿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学校思想教育的根本任务。

2.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  向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是为着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培养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增强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所以,他强调:在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宇宙观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方向”,否则,“不能发挥政治是统帅的作用”(同上),就会成为一个政治观点模糊的糊涂人。他勉励青年们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只有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提出要进行“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的教育。他以自己和董必武、谢觉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历程为例,说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亲身参加广大群众的革命运动来锻炼,才有可能在革命事业中贡献个人力量,求得个人的发展与前途。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的奋斗史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讲到为什么要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时,他说:“马克思一生的学习研究和行动都是要解决一个问题:何社会代替资本主义?何人为社会的主人翁?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因此,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他勉励青年们要“跟社会一起前进”,“跟着党走”,同全国人民一道齐心奋斗,把祖国建设得富强起来。他还谆谆教诲年轻一代“要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立潮,启导青年学习阶级斗争的历史,以使自己在大风大浪中能分清是非,树立起对旧社会剥削制度的愤恨和新社会民主制度的热爱。这样,就更能焕发出青年人的朝气,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兴旺。徐特立上述有关政治教育的深刻见解,与我们今天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是一脉相承的。

3.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徐特立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道德学说的原理阐明了道德的本质和我国无产阶级新型道德建设的内容与途径。指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他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从唐虞尧舜远古的奴隶道德,经孔孟到“五四”以前中国数千年来以儒家为代表的道德系统,是以政治制度来维系的所谓“王道”,从“五四”时期提出“劳工神圣”、“唯物主义”的新道德,到新中国“五爱”国民公德崭新新社会风尚的形成,充分证明了随着社会的演变而产生的道德变革的事实,揭示出“道德问题是社会发展在思想方面之表现。”“人类的道德不是天性决定而是社会决定”。说明道德是个人的社会行为,道德都按照当时的社会标准而习成,才区别为善行或恶行。道德反过来又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故此,今天我们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要“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的现象,这是最大的道德,也是永久道德。”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道德境界,要靠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直到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青少年们正肩负着这个历史重任。以上的论述清楚说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学说同以往一切旧道德的根本区别,就在它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无产阶级的道德实践是人自身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来达成与环境统一的活动,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1959年6月29日,他在对有志报考师范教育的青年们说:“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1963年“六一”儿童节,他在给湖南省幼儿师范学校校庆五十周年的信中写道:搞好幼儿教育工作,“首先要求搞幼儿教育工作的同志自身要有高尚的共产主义的道德修养”。

鉴于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而且道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于调整人与人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并且“道德主要是从思想感情上表现。”所以,他要求在教育中,要使我们社会代表各个革命阶级、阶层不同利益的全体公民,“在思想上提高成为一种自觉主动的人民的公共道德”,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他于建国之初所写的《论国民公德》的著名论文中提出的“五爱”教育,集中体现了我国无产阶级道德教育的主体思想。“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它是由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徐特立运用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满怀道德情感地对这五项德目作出了具体的、历史的、科学的分析与论述,阐明了“五爱”既是新中国全体国民都应该遵循的“新的

徐特立德育目的论——读《徐特立文存》五卷本的启示(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049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班主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