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班主任论文 >> 正文

思想品德课若干问题的探讨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学校德育新体制,需要学校、社会、家庭方方面面携 手协作,密切配合。作为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构成部分的思想品德课在德育系统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和起着独 特作用。为进一步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加快我校实施“愉快教育”的步伐,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根据 我们实践体会,就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功能和教学规律问题略谈浅见,与同行研讨。
    一、思想品德课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功能
    (一)思想品德课在小学德育系统工程中的地位
    早在1985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对思想品德课在学 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已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嗣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 知》、《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以及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对此问题都作了具体阐明。同时 ,国家教委还集中力量编写了系列教材。遗憾的是,在贯彻落实过程中,有的人口头上承认它的重要性,但在 实践中却把它作为软任务;有的教师厌教,因而影响学生厌学;有的教师未能正确处理好思想品德课与班主任 、少先队工作的辩证关系,往往把思想品德课这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当作为班主任工作服务的工具,处于从 属地位。这就极大地贬低了它应有的地位和削弱它的德育功能。在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今天,我们应站在历史 的高度,以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重新领悟中国共产党中央有关德育工作的指示和思想品德课的地位作用。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所谓“重要途径”,既不是唯一途径,也不是一般途径。而是占有重 要地位。众所皆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机构成部分。削弱德育就不能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德育目标多途径、多渠道。除思想品德课教学外,还有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和各学科 教学等等。这些基本渠道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彼此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但是,必 须看到思想品德课在诸渠道中处于特殊地位和起着其他途径所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思想品德课以课堂教学为 基本形式,遵照自身的教学大纲,以比较系统的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 教育;每一个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的教育都是一场“阵地战”、“攻坚战”,像钉子入木那样,牢牢地在学生 头脑中扎根,并引导学生相应地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着重及时抓住学生现实思想和行 为进行教育,灵活性强但欠系统。各学科教学虽含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仅从本学科特点出发,适当地联系学 生思想实际,没有象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系统。可见,思想品德课的特殊地位、重要途径不是人们主观的臆 造,而是有着不容否认的客观依据。
    还要强调指出:思想品德课设置是小学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把它作为一门学生思想品德奠 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素质基础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 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为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奠定思想基础 。目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很重视在小学开设不同名称的道德课,所不同的是,它们是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基 础,而我国的思想品德教育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那种把思想品德看作是一种软任务,将它贬低为为 班主任工作服务的一种手段,无疑是扭曲了思想品德课本来的真实面目。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功能是事物作用于他物的能力,即系统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同任何事物一样,思想品 德课的教育功能是固有的,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其本身固有的内在的功能,才能在对学生思想 品德课的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收到预期效果。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的一种教学活动,它与任何学科教学 一样,具有全面育人的功能,但由于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德育中的特殊地位,在实现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中它又 承担着自身固有的独特功能。《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思想品德课“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 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这是思想品德课最显著、最突出、最主要的功能。现实表明,小学是 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 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促使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特长得到协调充分的发展。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而言,更 为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五爱”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 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总之,《思 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功能,既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历史赋予的重任,又是时代的要求 。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和运用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殊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任何事物都按其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 着,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否则就会碰钉子、受挫折,甚至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思想品德 课教学同样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发挥其应有的独特作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与他系统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教与学之间是这一过程 的基本矛盾。这对矛盾的开展和解决一刻也离不开教学载体--教材。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达到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内化为道德情感;进而形成道德观念,相信真理性的教材内容 ;然后在教师指引下通过学生主观努力,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由此可推断出: 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
    知,是指认知、知识、知道。这个“知”,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就是道德认识。情,是指情感,是指人们 对事物爱憎的态度和体验。它是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所内化的道德情感。积极情感的形成,不仅深化了认知, 而且有利于转化为信念。信,即相信,相信教材真理性的道德观念、道德观点,是知、情的“合金”。这是道 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具有关键的一环。信念的萌发既加深道德认知,增强道德情感,又将成为付诸行动的强 大推动力。意即意志,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行动的一种能力,是知、情、信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 ,即行动、实践。在坚强意志支配下,将道德观念、观点付诸实际行动,形成知行统一。这是衡量思想品德课 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可见,知是情感的产生、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情是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不 可缺少的心理活动的环节;信是以知、情为基础所形成的较为坚定的道德观念,是学生道德规范形成的核心。 行是归缩、目的、立脚点。意志是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直至形成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不 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当学生有了坚定信念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反过来又促进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深 化。可见,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既然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它必然受着诸多客观规律所制约。如注意规律、认 识规律、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相统一等规律同样支配着思想品德课教学。

思想品德课若干问题的探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051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班主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