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时应势 实行稳健财政政策
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2005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这是顺时应势、及时果断、高瞻远瞩的重大决策。回顾10多年来财政政策由紧缩到扩张再到中性,实现了“一个轮回”和“三次转向”的历程,我们有以下体会:第一,财政政策是中央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和经济手段,对熨平经济周期有着重要作用,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应该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第二,财政政策必须随着作用环境与对象的变化而适时适度进行调整,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及时相机抉择,这是财政宏观调控的灵魂和关键。第三,在积累治理通货膨胀和应对通货紧缩经验的基础上,当前又实行中性取向的稳健财政政策,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宏观调控的艺术更加成熟,宏观调控的经验更加丰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更加高超。
稳健财政政策是趋于中性与支持发展的辩证统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施“双稳健”政策时,财政政策要注意坚持以下四个取向:一是既不扩张也不紧缩、“松紧适度”的增量平衡取向,表明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开始转向既要保持一定的财政赤字规模支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又要按照财政可持续性要求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及经济风险。这就要求目前中央财政赤字规模既不能继续扩大,也不能一步消除,绝对数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增加,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呈不断下降趋势。这种在传递松紧适度政策信号的同时求得渐趋中性的做法,不仅符合中国国情,而且也是欧盟等国家在由扩张性财政政策转向中性财政政策时的经验选择。二是“有保有控”、“有进有退”的结构优化取向,表明本轮财政政策调整要注重在结构上做文章,即稳健财政政策将更加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更加注重扩大消费需求。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补短”为重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大力推进改革、实现制度创新的市场化取向,表明财政将致力于以改革促体制和制度创新,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让市场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调节作用。要大力推进增值税转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和出口退税等方面的机制完善,注重支持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制度改革,积极支持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的制度环境;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注重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形象工程”等方面的体制性问题。四是完善财政增收节支机制的效率取向,表明财政要注重做大经济和财政收入蛋糕,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打造节约型政府。要继续加强增收节支工作,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严格管理,坚决制止铺张浪费的行为,合理控制财政支出增长,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随着财政政策由“积极”向“稳健”的转变,财政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职能作用将发挥得更为积极。主要表现在: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及时主动调整财政政策,财政调控转向时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由总量调控为主转向结构调控为主,注重解决经济社会不协调、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协调等深层次结构问题,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由主要拉动经济增长转向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大力支持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减少体制复归倾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增量平衡,相对稳定赤字规模,注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主动防范公共风险也是积极的。具体来说:一是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虽然今年中央财政预计安排国债项目资金800亿元,但加上上年结转的近500亿元,2005年实际可安排使用的规模为1300亿元左右,同时拟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基本保持了中央的投资调控力度,能够确保重点、重要、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二是支持地区均衡发展。中央财政将通过积极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财政支出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增加转移支付等措施,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实现东中西互动和区域协调发展。三是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不仅通过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快取消农业税进程,而且还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将继续加大;特别是从2005年起,中央财政将实施“三奖一补”政策,有效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从而有效促进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是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财政投
《顺时应势 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