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岁月,忠诚在心中
点燃梦想,忠诚追求
我选择教师职业源于上高中时学校组织观看的一部前苏联故事片《乡村女教师》。片中乡村女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之情、对学生的热爱之真深深地打动了我。她用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知识在黑暗与愚昧中播下文明的种子,改变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精神面貌,使他们看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影片给我带来从未有过的巨大震撼和心理冲击。1979年高考结束,在教师地位还相对低下的当时,我毅然报考了师范院校——河南师范大学。
大学期间,当众多的同学在做着作家梦、从政梦的时候,我开始在为未来的教学做准备。在学习中文专业课程的间隙,自学教育学课程,购买了自己所能遇到的所有经典教育著作,为自己喜爱的一本普通心理学著作做了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同时通过书信向著名的教师请教。所有这些为我打下了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
大四的教育实习,是我走上教学工作的第一步,是未来工作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演练。从实习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记实习日记,珍惜实习中的点滴时间,力争做好每一项工作。
1983年毕业后,我来到一所高中──驻马店市第一高中任教,并于当年被学校聘任为高一年级班主任。第一个班会,我向学生许诺:“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一不请家长,二不上交学校,自己的事咱们自己解决。”掌声中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如同新生命的开始,面对真实的教育对象——活生生的、千姿百态的学生,面对无力改变的教育大背景,尽管我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还是会不时陷入迷茫之中。有时,成功的无望一阵阵袭来,让我感到的是在黑夜中摸索前行的无助与孤寂。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立志要成为教育专家的信念一直激励着我,使我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从未轻言放弃,从未停止过对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率先垂范,身教言传
“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我走上教师岗位后给自己树立的第一信条。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无法做到的不要求学生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重。
要求学生不迟到,我从不迟到;要求学生要热爱劳动,义务劳动我与学生一起挥汗如雨;要求学生开会时要注意力集中,学校集会,我总是端坐在全班最前面,认认真真听讲。在生活上我尽可能地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腾出宿舍给家在外地的学生住;组织学生帮助缺劳力的学生家庭干活,放弃了一个又一个星期天休息,探视生病的学生家长,替贫困学生缴纳学费,向他们赠送学习用品。
而我在做这一切时,没有太多的功利性,甚至没有明确具体的目的。是出于感情?是出于一种责任?好像都是也都不是。当回过头去总结自己时,我终于意识到,这里面包含着的是一个教师角色的问题。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旁观者,他不仅是策划者、组织者,更应该是一个直接的参与者、行动者,而在这一点上他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实的教育,才能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初期的教育是成功的。我所带的班学生守纪律、懂礼貌,学习成绩也非常出色。我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表扬和称赞,学校也把各种各样的荣誉给了我和我们班。这使我更加信心百倍,然而,这时的我也开始感受到自己教育行为的不足。我的学生们出奇的“听话”,但却缺乏主动性。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最终使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我开始了班干部培养“三步法”(抱着走、扶着走、放开手自己走)的实验,并开始进行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探索。后来我将此实验与探索加以总结,写出了《浅谈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一文并公开发表。
情感教育,催生和谐
“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教育名言永远是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指南。我深知,一件小事处理不好,就可能会使一个学生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会导致心理上的畸形。做好“问题生”的工作,就成为我工作中的又一重心。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我与学生包括许多“问题生”成为了知心的朋友。我在学生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取得了学生对我的完全信赖。后来,我发现这种情况个人化色彩很浓,感情的指向单一,这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
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对一个教育者来说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他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把学生对自己的信任转化成对集体的依赖,使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集体精神、团队意识形成的催化剂。我由此开始了“情感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际运用。
“情感教育的核心是教师道德,即以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全身心地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其结果是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出一个充满竞争而又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在集体中培养健全的人格,达到学生自我身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几年前,当我在全市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自己的“情感教育”时,半个多小时的发言中响起了十多次掌声。
言语的教育,只有通过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持久不变的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才能把教育的效果带入社会,成为一种终极教育。
我利用节假闲暇,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使他们在社会中学会做人、学会相处、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自我完善。我组织的“磨难夏令营”,《驻马店日报》在头版整版作了报道;我组 《教育岁月,忠诚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