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教学管理论文 >> 正文

深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纵深地带


预设的现实情境过于纯洁而又脱离现实、或过分理论拔高、或不加选择、或太过功利。

无法不面对一大堆杂乱无序、似乎看不到相互之间有多少联系的德育目的

二、为什么有些道德教育苍白无力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新问题面前、为什么有些道德教育苍白无力,山东临沂师院数学系主任李红婷教授分析了道德教育苍白无力的心理原因,湖北荆州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张警鹏副研究员认为需要从知识传授模式的误区中解放出来,四川省安岳县教育局的唐光霖则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心理健康问题:六大因素

李红婷: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学生学习成绩落后导致心理障碍。学生认为理想破灭,从而精神空虚,产生过激行为或消沉抑郁症等。(2)畸形家庭如单亲家庭、非正常组合的家庭、无正常生活的家庭等,造成学生心理障碍。(3)教师看重学生家长的地位、身份,或因请客送礼等引发的对学生不公正的待遇,使学生形成报复心理。(4)教师打击、挖苦、侮辱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引发暴力行为。(5)处在生理成熟时期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同学间的友情和感情,引起成长的烦恼。(6)社会道德风气、精神污染、不正之风、贪污腐败等现象对中小学生的毒害很大。

从知识传授模式的误区中走出来

张警鹏: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离不开道德认知,但道德认知不等于道德知识传授。将人类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必须要靠学习者个人的主动建构;只有在自己的直接经验、情感、心理活动共同参与下建构起来的道德认知,才能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要从知识传授模式的误区中走出来。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存在于孩子们相互的交往中,存在于学生与老师的交往中。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生才可能主动同化和顺应相关的思想道德知识。中小学思想道德课程内容,一定要贴近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贴近未成年人的认知水准。只有被真正理解并纳入个人认知结构的思想道德知识,才能被主体运用于指导自己的自觉行为。人的思想道德认知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的体验和经验,因而过多预设过于纯洁而又脱离现实的、或过分理论拔高的、或不加选择的真实的、或功利和物欲造就的现实情境,恐怕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要系统

唐光霖:我们在论说道德教育的时候,无法不面对一大堆杂乱无序、似乎看不到相互之间有多少联系的德育目的。比如遵守秩序教育、守时教育、良好卫生习惯教育、节俭教育、诚信教育、勤奋教育、良知教育、责任义务教育、友爱教育、爱国爱家乡教育、爱集体与爱家教育、同情心教育、帮助别人教育、礼貌教育、平等与尊重教育、正派与公正教育、体贴体谅他人教育、忍耐与宽容教育、勇敢坚强教育、求真教育等等。在随意列举的20个目的中,每一个都可以按现行理解的“知、情、行”一分为三,那么我们现在已经有了60个德育目的;且这些又可以分为无数个具体不同的目的,如尊重父母的教育、尊重老师的教育、尊重同学的教育、尊重邻里的教育、尊重各种劳动者及劳动成果的教育、尊敬老人教育、自重自尊教育,等等。这是不是成千上万?我们的德育理论如何处理这无数的德育目的、以便让人们较好地把握?只有实现对德育的系统把握,道德教育在受教育者方面的系统实施才有可能,才能根据系统目的之间的因果联系获得抓“因”求“果”的正确思路与方法。对道德目的有机系统的把握,还可以分清它们的轻重主次,在需要侧重选择时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

有意的正面教育低效、甚至无效,无意的负面影响反而显著。

学习不好、毛病不少,家长发愁、老师讨厌

三、思想道德教育要有新招

深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纵深地带(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147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教学管理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