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外语教学的现状和关于外语教学评价的几点想法
一、教学大纲缺乏对于语言能力的明确描述
现在的教学和教学大纲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对于语言能力的明确描述,修订前的教学大纲,对于语言目标描述的提法相当模糊,如大纲中关于阅读部分提出,能借助词典阅读相当于课文难度的短文,这样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实际中很难操作。什么叫借助词典?借助词典的速度是多少?怎样理解内容?字典是否可带入考场?什么叫与课文相当的难度的短文呢?等等,都没有很明确的界定。我感觉现在的中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因为大纲中没有对于语言能力进行比较清楚的目标(Objective),因而造成教学依据很难确定。到底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掌握什么东西,才算达到了大纲的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应该放在什么方面?教师怎样从什么方面评价学生?都是基于大纲中对语言教学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描述。造成了在教学中教师理解的不同、教研员和出试题者理解的不同,对于考学生什么、达到一个什么水平才算合格,没有明确统一的想法。过去教师在教学中,拿来课本后往往先看课本中是什么语法项目?备课时首先考虑所备课要求的语法项目。看课文时不太注意课文中的话题和功能或要达到的语言能力目标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关注的是这一课的语言点,如出现的是stop to do 还是stop doing, 需要讲反义疑问句还是一般现代时等,教学大纲对语法及语言点都有明确的规定。在外语教学中也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一手硬就是语言知识非常具体,而一手软是对语言能力没有明确的要求。教师的头脑里有一个隐蔽的教学大纲(hidden curriculum)。出题者,教师和学生没有一个标准,教师完全是按各自对大纲的理解程度教学,如教师在出测试题时总是想方设法把语言点出齐了,而在每一个阶段,对于学生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语言能力目标,没有一个明确说法。很多教师的最大困惑是:我们不知道教研员要出什么样的考试题?因此所有的语言点都必须面面俱到地讲,否则,如果不讲,出了此题是我们的责任。如果讲了没考,这不是我的责任。因此,教师的头脑中都是零碎的语言知识,而没有一个学生应该达到的语言能力目标,用所学的东西做事情。达到什么样的听,说,读,写规定的标准。如果规定标准越细,就可能对一部分学生不适和。我在参加初中、高中大纲制定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规定得越细越好,可最后经过讨论,规定越来越粗,最后只变成笼统的几条了。越细越难操作,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就可能不合适,例如农村的学生没有城市学生的某些生活经历,在山区的孩子没有街道的概念,那麽,如果出一道问路的提,还要经过几个街区(Blocks),就不一定会适应部分学生,如一年的高考题,关于“骑自行车带人,违反交通规则”的题目,农村孩子就没有这个概念。因此,在国家范围规定的大纲范围内,语言能力很难规定得特别详细。在修订高中大纲时,美国教师协会刚刚提出一个“Proficiency Guidelines”,其中对能说什么,能做什么?”都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规定。我与李静纯老师曾花费了很长时间,希望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列出一个详细的语言能力描述的表,但后来一点点删除,最后就变成现在高中教学大纲中比较笼统的几条了。我也曾请教过一位外国语言专家,提出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怎样才能既有一个详细的语言能力目标描述,又能照顾到不同地区的情况?他告诉我:“你们最好有不同的大纲,根据不同的大纲确定不同的语言能力的要求。如对参加高中考的学生是一种语言能力,对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又是另外一种语言能力。”但国外课程专家认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对语言目标能力的描述。教学评价就很难开展。我认为教师可以针对教材确定一个具体的语言能力目标,根据国家大纲的一个宏观语言描述,(overall objective) 然后再有一些具体的(Specific)目标。因此很难在这样大的国家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问题也是急需提出来研究的。教师没有明确的语言能力目标,不能明确每节课应达到什么目标,我们经常出去听课,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仅是与小部分学生进行对话和课堂练习,然后小组自己练,这节课就结束。这样一来,只有小部分学生完成任务,而相当的学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达到了语言能力的目标,教师没有一个评价的标准,使得学生慢慢地掉队,期末考试就会出现一部分学生不及格,一部分学得很好,因为每一个阶段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造成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也是在评价工作中需要改进的问题。下面提出的是我的解决方法:
二、用考试题的形式代替语言练习?
用考试题的形式代替语言学习是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这不能完全怪教师,我认为现在的外语教学有这样一个问题,现行的应试教育的改变,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得到的,也不是教育行政部门做得到的,这涉及到社会问题,如为什么很多人去考大学和研究生呢?这是国家人事制度造成的,如农村的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是脱离环境的唯一途径。这种人事制度,必然影响我们的高考,学校不可能无限制地招收学生,只能一部分学生被录取,在这种情况下,正如国家考试中心的同志所说,高考题不可能再降低难度了,如果学生都考80分,90分,都上大学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国家的考试必须保持一定的难度。要么就扩大招生。这些问题不是学校完全能解决的,涉及到国家人事制度和各方面的改革,真正的素质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很难真正地实行。应试教育,不可能不影响我们的教学。中学甚至小学为了升学都只能追求一般的考试题型,随着应试教育,出现了现在的大量习题集。即我们用考试题来代替语言的练习,我感觉中学教学中,教师用很多时间去教考试题(teach the test language)而不是去教语言(teach the language),因此很难教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现在很多练习题90%都是考试题,而不是真正语言练习,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用句型转换方式练习。学生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肯定句,否定句,反义疑问句,等等。学生脑子里保存了一大堆语言知识。在语言知识基础上再进行语言转换。如:对面来一个人,你想问“您是美国人吗?”,脑子里首先想的是陈述句,You are an American .然后, 脑子里再进行我要提问,变成一般疑问句,还是特殊疑问句的句型转换,等你想好了,恐怕人已经走出20米去了。学生再熟练句型转换,也只能培养学生做句型转换这类题的能力,而培养不出使用语言的能力。这样,学生的脑子里存留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知识。我曾经给一位亲戚辅导高考,他问一个高考题,我讲后,他说:“这就是老师讲的“主将从现””。我不解地问:什么是“主将从现”?他说:“就是主语是将来时,从句是现在时”。因此脑子里是一大堆的知识,然后才想怎样做题,没有直接运用语言的经验。也没有运用语言去做事的练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教师说,你们讲的这些方法都很好,但我不得不讲考试题,很多学生拿习题集问教师,如two times and twice有什么区别, 是很难回答的。又例如有位教师讲hit sb. in 和hit sb. on的区别,讲了很多,最后归结为打在肉多的地方就用in,打在肉少的地方就on,教师 把很多课堂教学时间都用在语言知识上,很难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如果有语言运用能力目标,教师就会明确,如何教学生用语言做事情,用语言去完成任务,整个教学就会改观。既然考试考的是语言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就得跟着语言知识走,不可能你考什么,我不教什么?考什么就教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改革教学方法等都是不可能的。没有明确语言目标就造成以语法知识为目标,这种方式又造成课堂教学效率很低,目标混乱,使得教师感到很困惑,有些教师也想改革教学,但改着改着又回到初三去,为什么呢?考试如果差一分,教育局就要让我下岗,不得不去讲考试题上的东西。另外,Hidden curriculum我们现在主要以选择填空为主,缺乏语境,最近看了某区的中考题,发现很多题缺乏语言环境,基本照着语法书上讲的内容来出题。如:一个孩子见到妈妈就哭了,实际上是考stop crying 和stop to cry ,那如果妈妈老打孩子,孩子一见到妈妈就哭呢?教师出的题很简单,没有想到语言环境。如果是后妈,总打孩子,那么孩子一见到妈就可能哭,造成现了以语法为中心的状况。
三、评价目的、内容、方法、形式单一
我们现在总是讲“五个一”,实际上我们中学的评价也是讲五个一,全都是单一的。比如,现在的评价只有考试的一种形式,没有包括非考试的评价。我们目前只有笔试,另外,现在评价只有一种目的,选拨学生上高一级的学校,而且是在不断地选拨,有的学校每几个月就考一次,目的是把重点班测试的达标放在非重点班。把测试选拨的学生放到重点班,在不断淘汰中选拨一些尖子。最后造成大部分学生是失败者,造成学生不良的思想品德和师生关系。有的重点班,同学询问一个答案,可能都不告诉,有的说你拿钱来我就告诉你。学生之间如果这样就没有合作,就没有和谐的关系,不可能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感。现在的评价没有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做评价,应该有诊断性的测试(diagnosis test),了解学生的强项和弱项,随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努力的方向。而老师考试主要讲的是正确答案。甚至有的重点学校公开说,如果你的孩子考在最后五名之内,就证明你的孩子根本就不适和在我校读书,所有的责任都是学生的,没有教师和学校的责任。目前这样的评价只关注一个点,关注结果,而不关心学习的过程,现在修订的大纲提出,既要关心结果,也要关心学习的过程。现在相当部分地区只有笔试一种形式,有的地区则增加了听力,目前的评价只有教师一方参与,没有学生评价的权利,学生就是被考的。今后的评价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
现代评价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要求学生能表现,能创造,能用语言来做一些事情,不仅仅是一些机械的multiple choice。而是Require students to perform, to create ,to produce or to do something ,教材修订后,增加了许多语言活动,如果教学还停留在选择填空,句型转换,就很难考察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要与学生语言活动尽量靠近,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考察计算时差,美国某地区与中国某地区时差是多少?不仅考察了学生知识,而且有实际的作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就能使用,我就有亲身体验,在加拿大居住了一年,经常给国内人半夜两三点打电话,因为他们没有时差的概念,没有考虑到对方是什么时间?
我们现在测试要与语境和上下文尽量真实或模拟真实。现在的很多练习题都是不真实的东西。有些没有语言环境,就无法确定语言使用的具体方法。有时用我们的考试题问外国人,外国人回答说都行,因为他能想出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情景。我曾用我国高考题让美国的中学生来做,后来发现他们得分率很低,这不仅涉及文化问题,还涉及情景。人教社在修订教材时删除掉了许多缺乏真实语言环境的内容。越来越注意上下文(context)的连贯性。
现代教学发展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来评价学生,应与学生每天活动内容有类似的地方,国外讲test应能反映(reflects)你的教学,而我们现在的 test很少能反映我们的教学,如通过Portfolio 来得到学生的信息和对学生作出评价,但并不意味着老师每天拿着记分册, 学生说一个就记下来,学生课堂上的活动内容与测试应有一个统一,而不是完全的南辕北辙。所谓关注过程就是关注学生progress进步发展的情况,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还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及其策略和方法等各方面的情况,还包括motivation, 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的因素。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最近辽宁省搞的一个形成性评价,教师们反映差生也有希望了,因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问题,来调整学生自己的学习策略,这些都是通过学习过程掌握的。例如国外通过conference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评价确定学生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错误,问题结症在哪里,可给教师提供很多机会观察学生完成真实语言任务时是怎样使用语言的,不断调整教学,给学生提供建议,同时从各种角度,学习态度,思维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进步。如在学生档案(portfolio)中,学生可以自己和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不是横向比较而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进程,但我们教学中有时忽视,当然我国教学有我们自身的问题,如教师教的班人很多,班很大,因而如何进行实际操作是需要我们今后研究的问题。
现在的评价涉及到学生更深层次的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s, 过去的multiple choice主要是学生记识语法知识,很难考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当了解学生的强项和弱项(strength and weaknesses),学生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应给每位学生都有反馈,根据学生有趣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试题的命制部门应该公开测试标准,一线教师更需要这样的标准,学生和家长也应有所了解什么才算学生掌握了。这个标准不是教师能教什么?而是学生能做什么?我们是在考虑教学改革思路,改变以语法,以习题集练习册等做法转变成一个以目标(targets)为核心的习题集, 即通过学生做事情来完成的。 现在正在编写的这本习题集为“3S”(self-learning. self-development self-assessment), 同时我们也在编写一本评价手册 ,此手册改变原来的评价方式,更侧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如果可能的话,给教研员提供测试题,与过去考试题有很大的不同,可将测试结果反馈给我们,我们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告诉测试单位或个人,了解整体或个人的学习情况,语言能力发展,以及与其它地区的差异比较。以后还要通过网上,让一部分学生自己测试和评价,然后通过提供反馈信息来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说明:此文为作者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课程
《我国现代外语教学的现状和关于外语教学评价的几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