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德育做在学生的心坎上
重视孩子劳动意识的培养
广东省汕头市永新学校副校长/余守武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经谈及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的比较:中国的小孩对动手不太感兴趣,美国的孩子与中国孩子恰恰相反。中国的孩子并不是不会劳动,而是我们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太少。短短的几句话,道出了国民对劳动教育认识上的缺陷。
我国是一个具有勤劳美德传统国家,很多人对后代的教育却不想让他们劳动。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超过90%的独生子女很少上街购物或在家打扫卫生,超过60%的独生子女从未或很少洗碗、洗衣服和烧饭做菜。中国城市的孩子日平均劳动时间为11.32分钟,不及美国孩子的六分之一。
一、劳动意识缺失的根源。
1、传统观念的负累。
人们忽视劳动教育的主要原因是轻视劳动的传统观念所负累。“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贵贱等级观念,一直束缚着人们的教育观。不少家长说:“当牛作马也要让孩子读好书,有出息。”所谓“出息”,也就是脱离劳动。
2、受应试教育制约,劳动教育重视不足,力度不强。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小学应开设《劳动》课,中学应开设《劳动技术》课。但在不少学校,受应试教育所制约,劳动教育课程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说专职教师缺乏,有的以没有实践基地为借口,更甚者就连《劳动》课也难从课程表上找到。大多数学校往往只是安排学生参加一些值日打扫卫生之类的劳动,而个别家长还出现了为孩子代劳的现象。
3、家长养育观念的片面性。
部分家长把优生优育片面而狭隘地理解成单一的智力培养,认为劳动与成才是矛盾的。因此过度地呵护孩子,代替孩子劳动,把孩子渐渐地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
二、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塑造自主意识和劳动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不仅仅意味着实际能力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劳动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对孩子自主意识的增强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1、劳动必然促进智力的发展。
古语云:心灵手巧。心灵自然手巧,反过来,手巧也促进了心灵。通过劳动,可以使孩子更深入地了解事物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使之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增强理解能力,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孩子经常帮助做家务活,能逐步理解家庭生活和持家的艰辛,增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2、劳动与孩子创新品质的培养关系密切。
一切自然科学的发现和发明,几乎都是在动手的实践活动中迸发出火花和产生灵感的。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注意到水上升的容积等于自己的体积,从而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米丘林3岁时就开
《把德育做在学生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