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更好地润泽生命
----学生评价改革在武汉
近年来,特别是新课改实施的三年来,评价改革备受关注。
在评价这一领域,大家都在努力探索,试图突破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瓶颈”。
在有着良好的教育改革基础和浓厚氛围的武汉,“评价”被作为实施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全面而深入地进行着改革与探索。
1.建构适合儿童的教育
武昌区中华路小学的余芳老师,创造了一种叫“双自”的作业评价方式。作业过程,由学生“自定目标,自我评价”。“目标”分为课时性和阶段性两种,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量身自定。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制定的目标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个性。而达到目标,则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对于自己试行的这一“双自”评价,余老师作了这样的描述:在以往的作业中,教师最爱提的要求是“把字写好”,可“好”是个什么概念呢?标准在老师手上。现在学生有自己的标准。如一个中等生给自己定了这样一个目标:“把字写好,获甲等。”作业中,她写得认真,但字写得特别大,把格子撑得满满的。教师批改时加了批语:“字写小一点是不是好看一些?”于是在自评中她写道:“字写大了,不太好,得甲(减)。”下一次,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把字写小,获甲等”。以往整齐划一的要求被细致化、个性化。发展全面的同学给自己定的目标也会很全面,在一般要求的基础上加上“全对,答问精彩”等出彩冒尖的要求,有时还会和同学进行横向比较,与自己进行纵向比较,在“比”中给自己定出更高的目标。在评价过程中,一般学生都能客观地看待自己,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并表现出充分的自信。如有的学生设定了“全对,得甲”的目标,但作业中没有全对,该生就会这样自评:“虽然没有全对,但订正十分认真,可以得甲。”自信和进取精神兼含其中。还有学生在实际情况与目标有差距时,能分析没有达到目标的原因,客观地给自己评定等级,体现出可贵的责任意识和自审意识。
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还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心中有了先进的理念,评价是可以大有可为的。余芳老师在作业中开辟了一块小小乐土,在那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取“教育”,教育是为了他“这一个”最适宜的发展而量身定做的。充分认识评价的教育性,让评价为儿童的发展服务,在武汉的大多数学校里已形成共识。
在江汉区,教科研人员饶有兴味地观摩了这样一幕:在二年级的数学测试中,张彤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材料,编好了一道应用题。自评时,他给自己贴了一颗橙色星(评价等级标志依次是红、黄、橙)。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评价自己,他回答:“因为我觉得自己编的应用题还可以,但又好像有点不流畅,所以就给了自己一颗橙色星,好让自己以后在数学上更努力。”但同学们不这样看,认为应该给他红星。在互评这一环节中,同学甲说:“张彤今天的字写得比以前好多了。”同学乙说:“他编的应用题很正确,速度也比以前快了。”同学丙说:“他很好地运用了我们这学期学的知识。”张彤认真地听着大家的评价,神情中显示出他从同学们的话语和老师的点头中获得了力量。
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前进的内在动力,这是武汉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一再提到的共同话题。由于评价已摒弃了某一评价者主宰一切的做法,实现了自评、互评、师评以及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更促进了学生内心世界的活跃,内在激情的焕发。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取心灵的力量,这种听起来像是很理想化的情境,在武汉的好多学校里正在成为一种真实的写照。
哲人说,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本。当红领巾小学发出“享受教育”的呼唤,当崇仁路小学力倡“让儿童的生命自由舒展”,当大兴路小学引进“绿色评价”的理念,当武昌区力图破除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樊篱,教育实现的正是自己的本真。
应该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对这样的思想耳熟能详----教育不应该让儿童来适应它,而要求教育者通
《让教育更好地润泽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