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全班有55人参加考试,其中90分以上9人;80分以上20人;70分以上19人;60分以上7人,虽然成绩比期中进步不小,但是和兄弟班级比起来就差远了。究其原因有这样几方面:一是填空题没有人完全对,而且失分率是最高的,一定是平时布置的作业没完成,因为一星期我上2节课太少的缘故,不能及时检查作业,靠组长去做,组长也是应付差事;二是学生写的错别字特别多,竟然连“袁隆平”“比尔盖茨”等简单的字词都是错误的;三是学生不重视小科;四是我的教学方法还是不够好,引导不得力等是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二、教材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三、 教材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我们爱和平》,第二单元《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第三单元《直面灾害》,第四单元《飞向明天》。
四、教材重点与难点:
1、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积极影响作用。了解一些常见的科技灾难,懂得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给人类及其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放眼世界,了解世界环境面临的难题,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3、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
4、知道自己是未来的建设者,了解作为一个未来主人翁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合作竞争能力。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奋发向上的报国志向。严格要求自己,发挥特长,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努力学习。展望未来社会,树立信心,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的未来。懂得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未来才会变得美好。
五、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六、 教学进度:
周 次 课 文
第一周 教学计划以及全册教材分析。
第二周 不平静的世界
第三周 携手共创和平
第四周 放飞和平之鸽
第五周 科技造福人类
第六周 科技是把双刃剑
第七周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第八周 期中检查,检查反馈。
第九周 天有不测风云
第十周 生命的突围
第十一周 小脊梁 大希望
第十二周 放眼现代世界
第十三周 迎接美好未来
第十四周 期末复习 《六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1625.html
一、学情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全班有55人参加考试,其中90分以上9人;80分以上20人;70分以上19人;60分以上7人,虽然成绩比期中进步不小,但是和兄弟班级比起来就差远了。究其原因有这样几方面:一是填空题没有人完全对,而且失分率是最高的,一定是平时布置的作业没完成,因为一星期我上2节课太少的缘故,不能及时检查作业,靠组长去做,组长也是应付差事;二是学生写的错别字特别多,竟然连“袁隆平”“比尔盖茨”等简单的字词都是错误的;三是学生不重视小科;四是我的教学方法还是不够好,引导不得力等是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二、教材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三、 教材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我们爱和平》,第二单元《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第三单元《直面灾害》,第四单元《飞向明天》。
四、教材重点与难点:
1、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积极影响作用。了解一些常见的科技灾难,懂得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给人类及其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放眼世界,了解世界环境面临的难题,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3、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
4、知道自己是未来的建设者,了解作为一个未来主人翁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合作竞争能力。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奋发向上的报国志向。严格要求自己,发挥特长,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努力学习。展望未来社会,树立信心,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的未来。懂得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未来才会变得美好。
五、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六、 教学进度:
周 次 课 文
第一周 教学计划以及全册教材分析。
第二周 不平静的世界
第三周 携手共创和平
第四周 放飞和平之鸽
第五周 科技造福人类
第六周 科技是把双刃剑
第七周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第八周 期中检查,检查反馈。
第九周 天有不测风云
第十周 生命的突围
第十一周 小脊梁 大希望
第十二周 放眼现代世界
第十三周 迎接美好未来
第十四周 期末复习 《六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