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教学管理论文 >> 正文

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浅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艰难探索历程。以实行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建立新的人事、分配制度为突破口,冲破了原有的束缚中小学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僵化体制,为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回顾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国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探索、发展、深化三个阶段。(注:全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专业委员会选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北京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序言,第2页)从1979年到1985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之前是改革的探索、初创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标志是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地都开始校长负责制的试点。从1985年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之前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由点到面迅速发展。此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入深入发展、不断完善的阶段,其主要标志是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的出台,针对我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指导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

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学校试点到区域推进,从重点突破到整体实施,从局部探索到逐步完善,成效明显。

从学校内部看,一是建立了校长负责制。初步建立了“校长负责、党组织为政治核心、教代会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二是初步建立了学校内部择优聘任、竞争上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职工队伍结构,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三是学校有了一定的工资分配自主权,基本形成了“多劳多得、以量计酬、优质优酬”的工资激励机制。四是以注重学校内部挖潜为调节手段,初步建立了教师素质和待遇、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同步提高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五是促进了校长和教职工观念的变化,如树立注重办学效益的观念,增强了民主治校的观念,形成了统筹兼顾的全局观念等。

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应看到,旧体制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如校长的办学自主权还没完全到位,人们公认的人事权和财经权的落实程度非常有限;学校党政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顺;绝大部分地区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在分配制度改革中难以发挥有效的调控功能,或者由于改革措施不配套,过分强调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滋长了“一切向钱看”的不良倾向;人事制度改革由于受到学校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制约,许多地方聘任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监督机制不健全,封闭式的聘任比较普遍,不能真正体现教职工“双向选择”机制的良性循环;就地区之间、校际之间横向比较,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还很不平衡,一些地方和学校缺乏动真格的改革措施。以上种种,还需在改革过程中加以完善。

在当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建立真正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校内管理体制。这种新的管理体制将表现如下主要特征:

一、内改与外改协同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应当开阔视野,在国家改革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要借鉴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法:1)借鉴裁减冗员的方法,压缩学校行政后勤人员,减轻学校负担,提高办学效益。2)借鉴干部合理流动、有进有出的方法,形成校长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的学校人事管理制度。3)借鉴转变职能、政企分开的方法,减少校内管理层次和环节、加快后勤工作社会化的步伐,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学校行政管理体系。4)借鉴机构编制法制化的方法,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学校有关机构、岗位和编制的制度。(注:参见《全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1)在宏观层面上,要建立包括劳动、人才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等的新型劳动人事制度,必须尽快研究如何从封闭性管理向开放性管理的转变,建立起“进得来、出得去、稳得住”的动态平衡机制,通过教师的合理流动,拓宽教师的来源渠

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浅议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164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教学管理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