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再造学校
文化是组织的DNA,无论是谁,他都会带有自己所在组织鲜明的特质。文化是一片土壤。无论是谁,他都在自己文化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在自己组织氛围巾形成自己的品性。一个组织一旦形成了自己的优秀文化,有了这样的土壤,就能应对任何时势的变化,也就不会因为人才的流失而受到致命的冲击,因为人才的流失带走的仅是个人的智慧,而带不走组织所特有的文化。有这样的土壤在,就会有更多的人成长。文化是一种力量。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绵延数千年,但民族的文化无法改写----英法联军可以焚烧圆明园,日本侵略军可以杀戮中国人,但不能毁灭中华民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一个民族的兴与盛、强与弱全在于不同文化的不同特质,民族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文化上。
一个组织表层的竞争是质量(产品及服务)的竞争,中层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它深层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是组织的DNA,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抵挡不住它的力量,文化是人创造的,但文化不可能由一个人创造,优秀的文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及群体品质的积淀,一个民族如此,一个组织、一所学校也是如此。其实在学校中,文化并不稀缺,因为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校文化,它体现在每个教职员工及学生的言行中,融化在与学校相关的每一个物质或精神的形态中。但文化有优劣之分,不同学校对应着不同的文化,反之,不同文化也决定了学校的不同命运。现代学校制度所倡导的是一种学习文化,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文化,积极的文化,也是最具活力的文化,它给学校提供的是发展源泉及强大的动力。
学习文化是一种与学习型组织相对应的文化,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学习文化是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从学校来讲,学习文化无论从学校的价值、目标、制度的建立,还是学校资源的建设;无论是师生关系,还是学习者与管理者、学习者与学校环境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的。
学习文化的特征,从学校层面来讲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从物质形态看是为学习而存在的。学校在环境设计中贯彻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习”、“一切方便学习”,非学习或较少用于学习的物质形态不应成为学习型校园的基本建设,而图书馆、网络教室、各类活动设施,甚至科学、历史、生物等小型博物馆则应成为学习型校园着力建设的内容。2.从精神面貌看应焕发一种学习力。在教师的言语及行为中,在人们的工作及休闲中折射出一种对新事物的渴望,洋溢着对学习的执着及热情。3.从制度建设看,它能提供一套保障学习正常进行及对学习有激励作用的机制。学校在制度建设中应重视激励的作用及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它能够激发人的学习动力,能够“以人为本”。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人将得到学校更多更有力的物质及精神的支持,如我们制定了《学校教科研奖励条例》及<关于教师继续学习的有关规定》,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对教师取得的教科研成果进行分类奖励,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进修培训活动。我们还制定了(新教师教科研培训条例》,规定新教师走上岗位后必须参加由学校教科室组织的为期两年的教科研培训,引领新教师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
学习文化的特征,从教师层面来讲又有如下表现:组织学习、自我更新及自我超越。与组织学习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个体在学习并不能代表组织在学习,组织学习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组织学习是“同志学习”,即组织内的每个成员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有共同的发展志向。组织学习也是”互补学习”,在学校这个组织中,每位教师的能力、专长不一样,决定了教师之间是能够并应当互补的。学习就是一个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教师在这样的组织中互相协作、互相信任及坚守承诺,形成一个坚实的整体。组织学习也是“增量学习”。教师在相互学习、合作交流中提高各自的能力,激发创意.丰富思想。英国作家肖伯纳说过,两个人各自拿着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各自拥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每个人就拥有两个思想。所以,组织学习是“1+1>2”的“增量学习”。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获得新知的过程。信息时代,社会变革速度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也是一日千里,教师只有通过持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方法,及时改善心智模式,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学习文化中人
《用文化再造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