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现状与发展对策
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说“没有全国一千万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素质的提高,两亿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就没有希望。”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教育部确立了从原来的教师职前短期培训延伸到职后的终身培训,这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先后被承担了小学教师职务培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初中教师职务培训、全市计算机全员培训和高中教师职务培训的后勤管理工作。
在积累了经验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在教师培训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认识上的不到位。
继续工程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什么?继续工作教育对象、任务、指导思想和培训要求是什么?不仅一般教师不很了解,甚至有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也未必都十分清楚。往往用传统办学方式举办继续工程教育,甚至仅按上级要求办学,缺少有针对性的,为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而进行有计划的专题性的继续工程教育。如果说学历教育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话,那么非学历教育则不被大多数人接受,包括不少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在培训点有观点认为:在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两者之间,前者关系学校声誉,而后者无非是给学校增加点收入。在社会上一种观点认为:反正我学历已经达标,参加不参加继续教育无所谓。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学历教育才是正规教育,而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则是非正规教育,可有可无,既影响教学工作,又增加财政、教师负担;更有一种观点认为:继续教育无非是交钱买证书,参加不参加学习都可以。
教学设施偏少、偏旧。
按理说继续教育面对的是职业教师,应注重教师实践技能的获得及教研能力的提高,故对设备的要求更高。但教师继续教育基地是由师范院校或教师进修学校兼顾。这样使本来就紧张的有效教育资源(硬件与软件)显得更加紧张了,在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发生冲突时往往牺牲职后教育。
负责培训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不能适应继续教育的需要。
虽然我校有不少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但数十、数百门继教课程,或涵盖了各学科最新信息、或需要对中小学教育实际和继续教育有深入的研究、或需要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要求培训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观念能适应培训工作。显然有些课程不适合我校教师,有些也只是勉强应付。与此同时,教师观念有待转变。由于继续教育多是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缺乏专门的教师队伍,有些授课教师本身也认为这是业余工作。甚至有教师认为继续教育课程谁都可以上,对教师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监管措施,教师行为完全由个人道德约束,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继续教育工程的初衷。
制度不完善。
虽然教育部、省教育厅、各市教育局都有相关的文件为继教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但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培训点、参加培训教师及其所在学校、行政部门的责、权、利不到位。如我们负责的培训正由于继教工作刚正式起动、经验不足,很难在工作组织、计划、制度、活动、检查、总结、典型等方面做到完满,比如说对授课教师的评估体系、奖罚制度,对学员的管理措施等等都有待完善。
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培训点的经费的投入,二是对学员的学费的处理。接受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与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现状与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