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品德 - 新课程标准下的政治教学初探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为了实现这一转变,高考率先改革,推出新高考方案,引导新课程的改革,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发展潜能,从而提高其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使之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了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以供广大同行共同探讨研究。
一、注意从逻辑上把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的联系
教育活动有着多种目的,或为传授知识,或为培养技能,或为确立态度——人的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同步进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价值态度的确立。因此,政治教育的使命决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书本知识,也不是让学生用书本知识去附合一两个现实热点问题,而是要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去改造一个人的思想,帮助其建立一套科学思维方法,这样,在若干年之后,他可能完全忘却中学所传授的政治知识的具体内容,但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却牢牢扎根于他的大脑之中,在他一生之中,不管是他思考问题还是解决问题,他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去想、去做。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在政治教学中,真正地改变那种说教式的方法,不是用一两个生动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而是从知识本身严谨的逻辑体系中真正领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树立起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从而从心里真正地信它、实践它,而这一切就需要我们去深入地探讨政治理论的内在逻辑规律性。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政治学科的知识当然也不例外。而正是这种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却被人为的一框题一框题地分割开来,编者是出于方便教学的考虑而教者却长期忽视这一知识相通的规律性,对每一知识点的讲授不可谓不深刻,而对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则成为政治教学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在宏观上把握不够,从而使统一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变得孤立、零碎,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行而上学的思维之中,要突破这一薄弱环节,必须从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性上把握知识架构,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是灵活运用知识的必备条件。
比如,在《经济常识》的教学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主线,共同富裕是目标,它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我们下面从生产力这一角度着眼去建立《经济常识》完整的知识体系。
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需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1、运用科技、改进劳动工具,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经济常识》的理论中,可以说许多地方都渗透着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象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三大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外开放中的技术交流等章节,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2、从生产关系的变革着眼,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教材阐述的核心内容。众所周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教材中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分配方式的变化,市场体系的建立都是为适应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因此,衡量其优劣的标准,也只能是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从上层建筑着眼发展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这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在教材中,第四课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五课财政税收、第六课银行和储蓄者,第七课消费结构的变化,都渗透着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经济发展。
另外,《政治常识》中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职能的变化,国体、政体、党的性质、民族、宗教政策的制定;《哲学常识》中理论的变化发展等等都是有关上层建筑的内容,它们的调整与变化莫不由经济发展所决定,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以上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常识》的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理解重新编排教材体系,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入手来把握教材,比如经济的概念等。这样的话,虽然我们只有一套课本,但我们教给学生的又不止一套课本的理论思维方法。不仅经济学如此,哲学、政治常识,乃至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莫不如此。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肯动脑筋,钻研教材,一定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新高考改革方案,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而所谓的“能力立意”其实质就是学以至用,突出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无疑将对传统政治教学方法、手段、评价目标形成冲击,这也给我们加强政治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用知识为我们服务,而政治教学很显然的一个目标就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给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政治教材的编写总是会滞后于时代新的特点,这要求我们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向学生讲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包括它的背景材料、事件内容、发展趋势、结果及影响等。让学生对这些事件有一个全面的、宏观的理解与把握,在这当中,尤其应重视的是我们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与政策的学习。
其次,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知识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使学生真正懂得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真实本质,做到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提高学生对事物认 《政治-思想品德 - 新课程标准下的政治教学初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2118.html
一、注意从逻辑上把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的联系
教育活动有着多种目的,或为传授知识,或为培养技能,或为确立态度——人的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同步进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价值态度的确立。因此,政治教育的使命决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书本知识,也不是让学生用书本知识去附合一两个现实热点问题,而是要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去改造一个人的思想,帮助其建立一套科学思维方法,这样,在若干年之后,他可能完全忘却中学所传授的政治知识的具体内容,但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却牢牢扎根于他的大脑之中,在他一生之中,不管是他思考问题还是解决问题,他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去想、去做。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在政治教学中,真正地改变那种说教式的方法,不是用一两个生动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而是从知识本身严谨的逻辑体系中真正领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树立起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从而从心里真正地信它、实践它,而这一切就需要我们去深入地探讨政治理论的内在逻辑规律性。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政治学科的知识当然也不例外。而正是这种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却被人为的一框题一框题地分割开来,编者是出于方便教学的考虑而教者却长期忽视这一知识相通的规律性,对每一知识点的讲授不可谓不深刻,而对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则成为政治教学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在宏观上把握不够,从而使统一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变得孤立、零碎,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行而上学的思维之中,要突破这一薄弱环节,必须从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性上把握知识架构,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是灵活运用知识的必备条件。
比如,在《经济常识》的教学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主线,共同富裕是目标,它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我们下面从生产力这一角度着眼去建立《经济常识》完整的知识体系。
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需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1、运用科技、改进劳动工具,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经济常识》的理论中,可以说许多地方都渗透着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象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三大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外开放中的技术交流等章节,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2、从生产关系的变革着眼,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教材阐述的核心内容。众所周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教材中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分配方式的变化,市场体系的建立都是为适应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因此,衡量其优劣的标准,也只能是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从上层建筑着眼发展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这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在教材中,第四课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五课财政税收、第六课银行和储蓄者,第七课消费结构的变化,都渗透着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经济发展。
另外,《政治常识》中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职能的变化,国体、政体、党的性质、民族、宗教政策的制定;《哲学常识》中理论的变化发展等等都是有关上层建筑的内容,它们的调整与变化莫不由经济发展所决定,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以上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常识》的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理解重新编排教材体系,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入手来把握教材,比如经济的概念等。这样的话,虽然我们只有一套课本,但我们教给学生的又不止一套课本的理论思维方法。不仅经济学如此,哲学、政治常识,乃至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莫不如此。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肯动脑筋,钻研教材,一定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新高考改革方案,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而所谓的“能力立意”其实质就是学以至用,突出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无疑将对传统政治教学方法、手段、评价目标形成冲击,这也给我们加强政治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用知识为我们服务,而政治教学很显然的一个目标就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给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政治教材的编写总是会滞后于时代新的特点,这要求我们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向学生讲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包括它的背景材料、事件内容、发展趋势、结果及影响等。让学生对这些事件有一个全面的、宏观的理解与把握,在这当中,尤其应重视的是我们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与政策的学习。
其次,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知识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使学生真正懂得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真实本质,做到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提高学生对事物认 《政治-思想品德 - 新课程标准下的政治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