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改委主任在市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八)关于就业和社会保障
近年来,我市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下岗再就业,扩大劳动就业,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我市新增就业岗位18.1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2.1万人,首次实现新增就业量大于新增下岗失业人员量,登记失业率为3.8。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2003年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5.7万人、243万人和193.5万人。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九五”期间,我市新增劳动力77.72万人,安置67.22万人,未就业10.5万人;“十五”前三年需要安置劳动力57万人,已安置45万人,未就业12万人。据测算,“十一五”期间需要安置劳动力预计为127.5万人左右,每年需要安置近26万人就业,难度比较大。近些年,我市就业弹性系数呈不断降低的趋势,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六五”时能新增就业9400人,“八五”下降到5700人,而“十五”前三年只有2300个,就业、再就业的压力增大。
从社会保障方面看,各类保险参保人数只有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还有大量的城市居民没有参加保险,还没有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期间,要认真研究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全社会,特别是覆盖农村的保障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九)关于区域经济发展
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十一五”要把区域规划放到重要位置。积极推进区域经济联合与发展,是“十一五”期间我市重要的发展任务,也是实现中央对我市定位的必然选择。基本思路是,立足京津冀,辐射环渤海,面向东北亚。
从京津冀区域看,由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等9个城市组成,人口5969万人,GDP占全国的9左右,其中天津经济总量占该区域的23左右。从环渤海区域看,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中部,人口2.59亿人,GDP占全国的30.4。天津经济总量占该地区的7左右。从东北亚区域看,包括中国的六省市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北京、天津)、朝鲜、韩国、蒙古、日本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人口十几亿。2002年中日韩三国GDP6.3万亿美元,占亚洲经济总量的70以上。
天津历史上就与周边地区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天津港是北京的外港和河北省的重要出海口,北京出口总值的30、河北省出口总值的60经由天津港。2003年天津港共吞吐煤炭6700万吨,其中53来自山西,42来自内蒙。1986年,天津组织发起成立的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已由当初的15个成员市发展成为29个。到2002年区域内省市累计合作项目4497个,合作金额达到470亿元。近几年,中、日、韩三国区域内贸易量不断增加,1998年区域内出口额为252亿美元,2003年上升到2245亿美元。天津港货物吞吐量中,日、韩的货物占1/3。在全市累计利用外资中,日资、韩资占17。
“十一五”期间是区域经济联合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天津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十)关于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土地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制约会越来越突出,将是“十一五”期间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土地资源。我市土地总面积11919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72.1万公顷,占60.5;建设用地31万公顷,占26;未利用土地5.8万公顷,占4.9;其他土地10.3万公顷,占8.6。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市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其中未利用土地由2000年的6.27万公顷,减少到5.8万公顷。土地产出也有较大增长,去年,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GDP2003万元,比2000年的1375万元提高了45.7,但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北京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GDP2149万元,上海9859万元,广州4663万元。我市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一是城市化水平不够高,农业用地比重偏大;二是未利用土地合理开发进展较慢;三是中心城区土地资源尚未得到高效利用。尽快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环境。目前我市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全市空气二级良好天数为26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2.3,与80的“创模”要求还有差距;水环境中,除饮用水水源已全部达标外,大部分河道还处于中度及以上污染水平;生态环境建设较为迟缓,部分湿地功能退化,全市林木覆盖率仅为16.5,与森林法规定的30要求差距很大,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仅为31,尚未达到35的创模目标;施工扬尘和工业点源污染也很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天津城市载体功能的充分发挥,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解决。“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生态工程”,调整能源结构,扩大清洁能源使用范围,搞好污水集中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和绿化体系建设,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十一)关于城市交通和设施
实施“三五八十”以来,我市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10年累计基础设施投资1415亿元。建成了一大批道路、桥梁,修建了城市景观河道,投入200多亿元进行了地下管网改造等,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仍然有明显的薄弱环节。
市内交通。交通拥塞是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难题。近几年,我市这方面矛盾逐渐突出。一是交通需求快速增长,而交通设施发展较慢。1990年以来,机动车年均增长高达15左右,但道路面积平均增长仅为3左右,平均每辆机动车占道面积每年下降17.6。二是道路系统和结构不合理,规划前瞻性不够。中心城区道路密度仅为3.16公里/平方公里,低于国家规范要求的5.47公里/平方公里标准,且路网配置不合理,地下交通发展不快,快速路建设滞后,主次干路和支路比例失调,道路功能混乱。三是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预测“十一五”期间家用汽车将成倍增长,出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如何解决市内交通拥塞将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地下管网设施。多年遗留的布局混乱,管道年久失修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虽然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改造,但地下管网设施滞后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我市市区供水管道4320公里,排水管道2554公里,燃气管道5890公里,其中使用超过年限的老旧管道需要改造的分别占47、41和66;电力管道3300公里,其中需要入地改造的2300公里。解决这一问题,除政府搞好规划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好体制制约问题。一方面要改变多头分散、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改革投融资体制,采取特许经营权、“肥瘦搭配”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该领域。
(十二)关于资金筹措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预测2010年前全市投资1.5万亿元,除1/3资本金5000亿元,还需筹措1万亿元以上的资金。我市的资金制约主要体现在民营资金比重太低,仅占全社会投资的21.5,银行贷款比重过大,超过50,金融风险过度集中。融资渠道狭窄,直接融资规模太小,2003年全市新增贷款近1000亿,而股票市场直接融资只有4亿多,发行债券仅1亿元。
解决资金问题,必须从改革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营机制上找出路。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争取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二是成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投资收益担保公司、信托公司等,把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扩大创业投资规模。三是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同时积极吸引国内资金,特别是吸引有实力的民营资本投资。四是办好产权交易市场,保证各类投资者股权投资进退渠道畅通。五是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建成一个项目,建立一种资本运营机制。在总的资金使用结构上,可以考虑银行贷款约1/3,利用外资1/3,民营资金和其他直接融资1/3。在资金投向上,有固定回报、风险低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考虑更多的使用贷款,竞争性强、风险大的项目可以考虑更多的利用外资,民营资金能用多少就用多少,不设限制。
以上谈到的这些问题,都是今后一个时期关系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以新的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思路和办法,使规划的编制更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去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国家总的要求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由于规划编制和实施的体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规划编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规划理念上,要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在规划的定位上,要真正认识到规划是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今后重大建设项目都要依据规划来决策。规划是政府定的,也是管政府的,政府既要依法行政,也要依规划行政。三是在规划体系上,要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十一五”规划要把区域规划放到重要位置。据了解,国家已初步确定编制长三角、京津冀、东北老工业地区和成渝地区4个国家级区域规划。四是在规划内容上,要增强针对性,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务实。五是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论证制度和评估制度。国家成立了规划咨询委员会,组织专家参与规划编制。六是在规划目标确定上,既要重视经济指标,又要重视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重视城市发展,又要重视农村发展;既要重视当前发展,又要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重视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重视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重视发展的速度,又要重视结构的提升;既要重视发展时间,又要重视空间的落实。
我市编制“十一五”规划,除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要求外,还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搞好与“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三步目标的衔接和与五大战略举措的衔接。“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的确定要符合“三步走”战略的要求。二是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相结合,提出改革的思路和对策。三是突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四是突出以人为本。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五是结合规划编制,汇总一批重大项目。把规划的制定落实在项目上,落实在经济布局上,落实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上。六是规划编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联合与发展不断扩大和加快的背景和要求,突出滨海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按照法制化、规范化的要求,我市“十一五”规划分为三类四级。按规划层次划分:(1)全市总体规划,由市发展计划委组织编制;(2)专项规划,由市有关部门分别组织编制;(3)区县规划,由各区县发展计划部门组织编制。按规划审批划分:(1)全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市政府批准实施;(2)重点专项规划,由市政府批准实施;(3)其他专项规划,由市发展计划委批准实施;(4)区县规划,由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区县政府批准实施。
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4年为重大课题调研、专项和区县规划编制,以及总体规划思路制定阶段。主要任务,一是组织开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于2004年10月底提交重大课题研究报告;二是组织开展市重点专项规划和18个区县规划的编制工作,于2004年底完成规划思路;三是组织开展全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工作,分析预测宏观调控目标和主要领域的发展目标,并提出相关指标体系,2004年底计委向市政府提交“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框架。
第二阶段,2005年初至9月底,为“十一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县规划起草阶段。主要任务,一是完成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起草工作,组织评估论证;二是对全市经济发展目标和相关指标进行协调、衔接;三是基本完成市重点专项规划和18个区县规划的编制。
第三阶段,从2005年第四季度至2006年初市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为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起草阶段。工作任务是,完成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起草工作,经市委和市政府审定后,提交市人代会审议。按照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完善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县规划。
今年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搞好重大调研课题的研究。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体现民主参与
《市发改委主任在市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