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帮之以需予之以利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帮之以需予之以利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体制转轨在深化,社会转型在加快,利益调整力度在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对做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南宁市着眼“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帮之以需,予之以利,新时期“三农”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晓之以理,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做好“三农”工作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晓之以理的实质是教育农民,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农民素质。近几年来,南宁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把农民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在农村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向农民群众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报纸、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开辟了专栏、专题节目,加大对“三农”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完善干部包村、定点联系等制度,推动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政策宣讲团、农村工作队、文艺演出队进村入户,把中央、自治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送到农民群众中;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通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政治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动之以情,带着感情做好“三农”工作
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对待农民群众的态度问题是党风的根本问题,做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必须动之以情,深怀爱民之心。近几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南宁市提倡全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名农民,假如我是农村困难户,假如我是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等,促进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地摆正与农民群众的关系。通过建立市四大班子领导联系县区工作制度、领导干部下农村基层与农民群众“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制度、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农村脱贫、建设生态文明村、支教助学、发展县域经济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加强各级干部与农民群众的沟通、联系和了解,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农村基层,深入农民群众,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听农家话,解农家忧,排农家难。正是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身入”农村,而且“心入”农村,南宁市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农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持。
明之以法,营造农村发展的稳定环境
明之以法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近几年来,南宁市初步探索了对农民群众“明之以法”的有效途径。首先,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南宁市紧密围绕中心工作的推进和农村改革、稳定、发展的实际,通过开展“送法下乡”、“法律进村入户”以及广播电视、报刊、法制文艺等多种法制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其次,广泛开展依法治村活动,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南宁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并把“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作为全市农村“五村、两规范”建设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依法治村进程。再次,普遍实行村民自治,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认真贯彻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全面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活动,不断推进村委会选举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在1998年全市村委会全部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近年来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措施,把村务公开纳入党风廉政建设“一把手”工程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责任追究贯穿于村务公开工作的全过程,推广典型,强化监督。此外,加强农村法律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乡镇司法所以及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的作用,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等等。据统计,2001年至2004年上半年,南宁市共处理了农村山林、土地、水利等自然权属类行政复议案件215件,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利益。
帮之以需,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
帮之以需就是要为农民群众服务。当前,“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苦”的问题比较突出,农业是最需要我们关注的产业,农村是最需要我们关心的区域,农民是最需要我们关爱的群体。近几年来,南宁市坚持把农民群众意愿作为“第一信号”,把农民群众富裕作为“第一目标”,把农民群众难题作为“第一抓手”。一是帮助农民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南
宁市提出要树立“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发展城市才能带动农村,只有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才能支持和反哺农业”的思想,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以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劳务型经济为重点,以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投资为突破口,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二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了“红土地”网站,发挥市县区各单位、各部门“信息灵、门路广”的优势,送致富信息以及种植、养殖、加工的技术和服务下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帮助理顺农村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南宁市通过加强农村基层法制建设,理顺了“两委会”关系,使农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成为了领导农村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羊。四是引导、帮助农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南宁市注重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市里连续两年共投入500万元,建设了50个乡镇的宣传文化站;在农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村评选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是着力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南宁市始终把解决困难群众特别是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推进农民灾有所救、贫有所扶、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病有所医。推进灾有所救。建立了完善的救灾救济机制。2001年以来,全市累计筹集抗灾救灾资金4879万元,切实维护了全市农村灾区的社会稳定。推进贫有所扶。加大投入,解决贫困山区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全市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公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特困户实行临时救济。推进老有所养。把五保新村建设作为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来抓,目前,全市已经建成211个五保新村(今年底还将建成205个),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313人;建有乡镇敬老院84所,集中供养五保对象839人。推进幼有所学。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旧房改造力度,建立农村教育对口帮扶制度。实施“百万基金扶贫助学工程”,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条件上与市区学生一视同仁。推进病有所医。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造提升全市乡镇卫生院、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予之以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予之以利就是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民增收。近几年来,南宁市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做到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共同繁荣。一是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引导农民围绕种植基地化、养殖园区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项目规模化、投入多元化,调整农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了具有南宁特色的优质谷、蔗糖、亚热带水果、木薯淀粉等10个重点产业,强化农产品综合开发和深度加工,全市初步形成了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等12项农产品加工链,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扩大了农民增收。二是落实和实行各项支农政策,保障农民利益。据统计,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全市农民人均减负50.5元,减负率达54.4%,减负总额达22992.1万元。仅2004年上半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支农资金就达1.2亿元;2001至2004年,全市共投入资金3亿多元,修建村屯道路约4000公里,大大改善了农村的道路交通状况。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南宁市决定从2003年底起,用三年时间,市财政投入5亿元资金,再多渠道筹集,累计投入资金10亿元,在全市农村开展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和生态文明村“三大会战”,以提高农业和农村装备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拓宽农民就业门路,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增加非农收入是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举措。南宁市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农民拓宽就业门路,向二、三产业转移。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据初步统计,南宁市2002年以来通过加强城市建设,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15万人。同时,南宁市还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农民群众收入,仅2004年1—6月,全市共对2.72万农民进行就业培训,经过培训实现就业的农民2.18万人。总之,南宁市通过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来谋划农业,推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给农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利益。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31元,比上年增加120元;2004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0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06%,是近年增长最快的一年。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帮之以需,予之以利,要求既要讲道理又要办实事,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实际问题,既要加强教育又要加强法制化管理,既要增强针对性又要增强实效性。南宁市的实践表明,这些基本方法适应新形势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是有效和可行的。版权所有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帮之以需予之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