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到反思:研究的基本程序
编就编,我说猫和老鼠的故事。
(现把故事整理如下)
猫和老鼠
一个冬天的下午,猫躺在暖烘烘的太阳底下,靠着主人家的墙根半闭着眼打盹。忽然一只老鼠“哧溜”一下从猫脚边溜过。猫被惊醒了,睁开眼就破口大骂:“你夜里作祟还不够吗?白天还要来骚扰。看我怎么收拾你。”说着就猛扑过去。见此情景老鼠灵机一动,钻进了墙根的石缝里,转而探出头来对猫说:“猫大哥,别那么凶。你也不想想,如果没有了我们,你就没事可做了,主人就会把你赶出家门。到那时,你就失业啦!”话音刚落,就不见了老鼠的踪影,留下猫在那里发愣。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不安心本职工作,总是埋怨他人的人。
(师生一起鼓掌,离下课只有两分钟了。)
师:这节课我们虽然未能紧扣课文语言进行揣摩、研讨,但同学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创造性地阅读了伊索寓言。对寓言的理解可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刚才那位同学当堂创作了一则寓言,而且是一则寓有深意的寓言。其实,我们跟大作家相差不远,只不过他已成了“家”。今天的作业是写一则寓言故事,字数不限。下课。(浙江奉化武岭中学孙美菊老师撰写)
教师教育研究活动中的行动是开放的,常常需要利用行动中随机出现的各种资源,对行动过程作出调整。上面的实例展示的就是一位教师在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中,教学设计及行为发生变化的场景。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行动过程中有时变化比不变可能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按照研究计划有策略地采取了行动之后,如何收集行动过程的相关资料,以备后续的反思改进之用,是教育研究过程的重要步骤。这一收集资料的过程,也就是对教师及其行动的实际状态(包括背景、过程、结果、特征等)的全面观察。
在研究实践中,究竟采取哪种类型的观察,必须视教师的观察能力和具体的教育情境而定。但是,由于研究活动赋予教师以“研究者”与“行动者”的双重角色,教师不再是一个研究活动的“旁观者”或“局外人”。在研究中,可以有教师的自我观察,可以借助其它仪器,或通过其他研究者、同事或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获得关于自身行动状态的真实信息。
自我观察指的是教师自己对自身行动过程和结果的反观,通常表现为教师在行动结束之后,对自身所展开的行动过程的回忆与描述。这类观察或多或少带有反思的性质。自我观察的另一种方式是,教师通过摄像等技术,记录下自身行动的全过程以及相关的情境。摄像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完成,也可以在其他同事或合作者的帮助下完成。使用这项技术进行观察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在结束之后,多次观察自身行动的过程或结果,从而获取更为详尽的、准确的信息。但是,摄像的适用范围比较有限,一般来说,大都适用于短时距的行动或在固定的空间展开的行动,如教师的课堂教学等;如果行动涉及的范围较广、时间跨度较长,如教师为转化“后进生”或“问题学生”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就难以满足有效观察的要求。
如果研究活动是由多个教师或教师与研究者进行的合作研究,对行动的观察还可以是其他合作者对某行动者及其行动的观察。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观察立场、视角和方法,对同一行动会作出不同的描述,这些不同的描述可能是相互补充的,同时也有助于矫正行动者自我观察的偏颇或失实的部分。因此,在研究中,允许其他合作者介入或参与其中,并对行动进行记录和判断,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反思是在行动和观察之后作出的,它既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的行动研究循环的开始。反思的目的就在于寻求教师行动或实践的合理性。这种反思大体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整个行动研究过程的系统描述,即勾勒出从确定问题到制定计划、从采取行
动到实施观察的整体图景;二是对行动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并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找出计划与结
《从计划到反思:研究的基本程序(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