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到反思:研究的基本程序
在教师的教育研究活动中,制定计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是教师提出研究问题后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前奏,同时又是进行行动前对自身行为所做的系统审视和反思。这些计划并不见得像专业研究者制定的计划那样,内容详尽,面面俱到,可能体现为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可能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某些设想和打算;也不像专业研究者制定的计划那样,一成不变,亦步亦趋,可能随活动场景而动,依研究状态而移,体现出较强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研究活动的计划主要表现为自己对活动的有意识的设计、设想或打算。它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不同的是教师有意识地将行为纳入了研究的框架,将持续不断的反思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例如,一位试图建立基于校园网信息平台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就对自己随后的教学进行了如下构想。
实例1在了解了学生们的兴趣指向、征求了学生们的意见之后,我选择了徐志摩这位颇有争议、内蕴丰富的诗人的佧品做研究性阅读,教学具体构思如下:
(1)筛选、整理学生的思考、困惑。整合而成三个讨论题。问题来源于学生,真正变“要我解决问题”为“我要解决问题”。
(2)实施合作学习。为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课前让学生自由编组,指导他们注意优势互补,这样小组中有人善于概括、有人善于发现、有人善于组织----分工协作;共同探讨。
(3)为增加小组成员的责任感,提高参与热情,明确学习任务,提出阅读要求,力争人人有事做:第一,各小组自主确立重点关注话题;第二,组长统一协调、成员分工协作,组长负责收集精彩帖子;第三,围绕重点关注话题,上网查阅、组内交流、组际交流;第四,小组代表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4)采用单机大屏幕加网络的模式,加设“广播教学系统”,在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扩大学生阅读、交流空间的同时,提高课堂的可控性。
(5)为保证教学的优质高效,增强短时间内阅读的有效性,认真研究课程内容、学情,对大量信息进行研究、过滤、整合。在电子课本中提供翔实的引导性的资料。这些资料共分三
类:第一类,友情链接“相关网站”;第二类,参考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代表作品等基本资料,有关诗人人生信仰、作品风格的评价文章精选,文学史上相关的提供广阔评论视野的文章;第三类,“好帖选萃”,并对同学们有争议的、有个性的看法适当加以点评,以求“抛砖引玉”。
这样,一个设想中的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在头脑中逐渐形成。我自己力求退到计算机的后面,让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登场,实施“合作----探究----发现----体悟”的精神旅行。(江苏梁丰高级中学刘真瑜老师撰写。)
这些计划的制定,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行动计划与研究计划的高度统一。它并不是在行动之外另起炉灶制定一份研究计划,而是在行动之中融人研究,通过研究提高行动的自觉水平。
按照研究计划采取行动,至少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但是,合理的行动,不是预先设定的或不容变更的。行动总是和行动的情境结合在一起的,随着教育情境的变化和教师认识的加深,行动也是在不断调整的。教师在对行动所作出的不断反思与积累当中,免形成对问题的新的认识,在研究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新的因素介入研究,从而影响原有计划的达成。在这些情况下,研究中计划有调整,行为有变动,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行动的这种情境性特征,可以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德性”概念来类比,即合理的行动是这样一种行动: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以恰当的方式做恰当的事。要想达到这样一种合理性,教师首先需要对当下的教育情境作出理智的判断,对行动适当地进行调整。
实例2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是现代作家钱钟书写的一篇读后感----《读(伊索寓言)》。文中钱钟书先生的见
《从计划到反思:研究的基本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