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过程:调控
只治人不治法,人不知循;只治法不治人,法难以行。
规章在未被接受之前,人们会找出各种不遵守它的理由。
法大于权,权重;权大于法,法轻。
是非划得不当,反而更易混淆是非。
对法律的最大嘲弄,乃是被法律惩罚过的人仍敢再次触犯它。
执法当中的漏洞能容得下所有罪过。
要拔钉子,首先就要比钉子还硬。
当人败坏了制度以后,制度才会自己败坏自己。
凡薄弱环节,人们都易从此打开缺口。
不能因为错误是无意犯下的,就可以看轻它的危害。
纪律总是从领导率先垂范之后才正式生效的。
漏洞往往发生在制度与制度的交叉点上。
散是乱的先兆,松乃垮的开端。
受限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受不合理的限制。
最失败的惩戒,是被惩戒者歪曲了你惩戒他的本意。
法在禁更在导,德能倡必能化。
凡存在不公平的地方,往往也存在着恢复公平的动力。
法为制具,法轻制弱;权为政基,权腐政倾。
当你想惩罚一个人时,你对他的惩罚往往已经迟了一步。
有空白存在,必有空子可钻。
可疏则疏,疏而不漏;当密即密,密而无失。
掌握了治恶的本领,其意义决不亚于行善。
身上没鬼不怕鬼,心中无邪不信邪。
当一个人不辨好坏时,他做坏事的可能要比做好事的可能高出许多。
打击面一旦过大,人们往往就会同情被打击者。
对反常的事一旦习以为常,原来正常的事就会变得反常。
容忍犯罪,是最大犯罪;袒护恶行,乃最大恶行。
没有惩戒作后盾,说教永远是苍白的。
流于软,该硬不敢硬;失于宽,当严不能严。
最有效的约束,总是从自我约束开始。
人们尊重法律,往往从尊重执法者开始。
正因为有人经常钻篱笆,所以篱笆才愈扎愈结实。
貌似公允,比不公允更可恶。
当严者能密,可疏者不漏。
因事不因人,法为真法;用公不用私,规乃正规。
考核·评估
先问是非,后论得失。
体现成就的是贡献,衡量贡献的乃公论。
评事以显其德,考人以明其能。
结论一旦下得过早,这一结论也易过早被推翻。
谈不足常谈不够,说成绩易说过头。
用事实可检验事实,凭印象难证明印象。
心不公,再精确的尺子也会出错。
轻重之间常不准,起伏之处必不平。
自己不马虎,别人也无法给你打马虎眼。
如果采用双重标准,那么最终往往哪个标准也不管用。
统而论之,难尽其详;分而量之,易得其真。
有公论才能辩正误,持准绳方可裁曲直。
确定标准的过程,往往也是明确界限的过程。
血的教训,总是由血来写成。
轻率的结论,易带来沉重的后果。
过于突出个人,结果总易把个人推向众人的对立面。
成功可展示长处,失败易暴露不足。
把坏的说成好的,这个“好的”往往会比坏的更坏。
凡是真正成功的人,都敢承认自己有不成功的地方。
事事都好,反而容易使人不知如何是好。
不能善终的人,别人对他开始取得的成绩也会看低三分。
如果标准不准,那么不准的东西就会比比皆是。
只有你不能用失败来避免失败时,失败才被称作坏事。
因为不成样子,所以就有人故意做出样子给你看。
有善方可称其美,见功才能言其能。
求效先求益,考绩先考责。
有效的评价,从工作一开始便已开始进行了。
以言察事,人不敢妄言;因行责效,人难以虚行。
与其责怪别人蒙混过关,不如埋怨自己把关不严。
平心而论,可得中肯之论;夸大其词,必成不实之词。
精于求实易求是,过于信已难信人。
上带下,好带;下评上,易评。
正确的评价,往往在不同评价的交叉点上
小帐能免小差错,大帐难有大出入。
没有佐证,难以印证;缺少真凭,不足为凭。
让人相信你公正,比你表现出公正更难。
小帐记不清,总帐也是一笔糊涂帐。
过于注重别人的评价,你往往就不知道自己如何评价自己。
事前之论无至论,人后之评有真评。
要想掌好秤,先认定盘星。
如果认识模糊,那么你认真的能力就会大为降低。
评价过高,反而会降低评价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