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政治论文 >> 正文

[思品论文]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小学教育,正从多方面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 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要求的教育 ,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在德 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的自我完善,是克服“应试教育”弊 端的总对策,更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包括方方面面,其中关于如何培育和发挥学生主体性,怎样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创设条件,正 在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焦点,也是本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重点。
    一、调查引起的反思
    1997年11月至12月,我们做了题为“思想品德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及今后导向”的调查。调查覆盖 面为全市各个区县,涉及377所学校、551名教师、11688名学生、4位专家。调查结果有以下共识。
    (一)对思想品德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取得共识
    大家一致认为:思想品德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起定向作用。学生的思想品 德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以及与这些素质相关的心理素质,这些都是做人的基础,直接影响 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界有识之士常说“文化素质不高是次品,思想品德素质 不合格就是危险品”。可见思想品德素质在学生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重要性。凡是成功的教育都是把“以德育 人”作为根本,思想品德课是小学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 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行为习惯,为形成良好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行为 习惯,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打基础。因此,认真研究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材、教程 中得到贯彻落实,无疑对加强与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积极的推进。
    (二)对当前思想品德课现状中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之处,给予认同
    一是认为思想品德学科设置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二是认为目前思想品德课在许多方面是符合素质教 育要求的。例如:教学目标突出方向性、基础性;教学内容突出思想性、教育性;教材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形式上坚持“图文并茂”以及由浅入深的规律性;教法力求灵活多样,直观形象;教学过程强调明理、激 情、导行的统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强调针对性,在重视讲清观点的同时,注重道德判断能力、辨别是非能力 的培养;等等。特别应当提及的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认同。在对学生进行的“你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吗? 喜欢它的哪些地方”的调查中,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95%以上,学生提出喜欢它教学气氛 宽松,没有压抑感;喜欢课文的故事性强,引人入胜;喜欢有英模人物的事迹,对自己有激励;喜欢贴近学生 生活的课能产生共鸣;喜欢辨析题能动脑筋,乐于在课上畅所欲言,看小表演;等等。还有70%的学生反映“喜 欢上思想品德课的后半截儿”,即联系实际的部分:有思考辨析,有动手内容,有讨论项目,有行为指导;等 等。总之,有直接参与活动的机会。
    (三)对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不利于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问题,认识趋于一致
    例如: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理想化的成分多,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教材中部分课文离学生生活远, 分析推理多,引导活动少;教师备课时对如何讲清道理斟酌得多,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工夫少;课堂教学总体 上老师讲得多,学生训练少;教学方式上“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说你评”“我举例你分析”,由少数 学生活动的情况多,学生主动发问、普遍参与、充分讨论少;教学实效有待提高。
    在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反思,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思想品德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不可忽视 ;以往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容、观点和做法必须予以肯定;问题集中于思想品德课如何从当前社会实际和学 生实际出发,重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课堂上更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 的主体性充分焕发出来,以提高教学实效。
    二、对学生“主体性”样态的认识
    人的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是人作为主体而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 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不少专家曾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加以概括。其中自主性侧重于主体 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 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换一个角度讲,人的认识的主体性 ,一方面是在对外部信息的能动选择上,表现出自觉性、选择性,即以一种积极选择和参与的姿态,主动地适 应和应付客观世界,接受外部信息;另一方面是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即独立 思考,求新求异,想像丰富,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等等。这些无疑是一个人求知、做事、生存、做人 不可缺少的品质。现代化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开放、多元及广泛交往的生存环境以及市场经济的形势,都要求 重视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做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
    然而根据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并非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的主体,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地 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主体,具有主体性。换言之,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是需要培养和发 展的。小学生是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儿童,他们的主体意识淡薄,作用于客体的能力有限,应该说还只是一 个发展中的主体,待开发的主体,是处于一种未定型的但朝着一定方向、沿着一定规范前进的状态。之所以如 此,首先是因为学生主体性受其身心未成熟状态的直接制约,是在一定监护引导或规范下发挥出来的有限的主 体性。其次,学生与认识客体发生的对象性关系是经过课程、教材和教师为中介的,是间接的,而学生赖以发 展其主体性的活动与交往,又是由特定的教育环境促成的,即“似社会”而又“非社会”的。其三,学生主体 性发展过程中总有若干矛盾交织,如能动性与受动性,自主性与依附性,创造性与模仿性等等,这些矛盾的发 生和转化,构成学生主体性的特殊样态。就以自主性来说,儿童的自主性既是可贵的,需要尊重;也是可塑的 ,需要引导;同时又是脆弱的,需要保护。我们在尊重其自主意识的同时,又要有目的地锻炼提高其自主、自 理、自控、自治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主体性是需要培养和提高的,引导、保护、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教 师的责任。
    活动与交往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主体性的焕发与提高也不是空泛的、抽象的,是要通过各 条途径加以落实的,其中学习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条件。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 的一门课程,一条教育渠道,要注重发挥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以促成学生道德内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丰富主体性教育过程的思路与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两种意识
    主体性教育过程,要求教师要担负起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责任,那么首先就要更新观念,从知识论转向 主体教育论。对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要树立两种意识。
    一是“学生是学校教育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就是强调教学要尊重 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思 想品德课教学中不要把学生看成物,看作被动的认识体,而要把他们看成人,看成完整的生命体,从而把教学 目的定位在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优秀教师不是“奉送真理 ”,而是“教人发现真理”,提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的发展的一切条件 中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活动,学生主体性发展是在活动中生成、表现的,没有个人的积极实践活动,就谈不上 个人的任何发展。而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参与的主要学习实践活动,只要把学生看作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 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使自己 执教的每一节课,都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相机诱导,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和创造性,并将其引向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是树立“注重客体主体化转变”的意识。换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促进道德内化。虽然思想品德课不能 承担全部德育的责任,但真正教学效果的好坏要看内化程度如何。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认真研究道德形成的 规律,研究道德与人的心理机制的制约关系,千方百计使自己的教学内容经过“外部刺激”,使受教育者产生 情感体验,为其所接受,并能做出评价;“引起动机”,使学生经过自主思考与选择、自主吸收,在头脑中产 生认同,愿意去学去实践;然后产生自己的“行动纲要”(或计划),确定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并经过“反 复行为实践”形成习惯;最后内化“形成品质”。这一全过程若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参与,是不能实现的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注重这一过程,就必须强化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树立了这两种意识,就会高屋建瓴,同时也就解放了自己,可以完全摆脱“应试教育 ”的影响,走出一条从实际出发,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路。
    (二)提供自主学习机会,提高自主学习质量
    按主体教育的观点,学生只有获得了大量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才能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条件。
    首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思想品德课每周才40分钟,容量有限,只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给 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才有全员参与的可能性,才便于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最容 易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地方,是联系实际运用观点的部分,但往往由于教学结构安排不当,最后只剩三五分钟, 匆匆而过,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都不能得以很好的发挥。成功的经验表明,思想品德课的开头要简 洁、明快、巧妙,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主题上来,切忌拖拉或绕远。结尾要精练,这时,学生已 对本课内容十分熟悉,教师只要画龙点睛、突出重点或提出希望即可,切忌冗长。此二项不可占用过多时间。 “讲明观点”是一节课的主要任务,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对本课道德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 ”有一个初步的明确的认识。这一步最长不能超过20分钟。因此,内容要精选,条理要清楚,环节要紧凑,提 问要准确,小结要精练,这样才能给“运用观点”部分即学生喜欢的思想品德课“后半截儿”留下宝贵时间。
    其次,在教学全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如适当安排学生自己操示投影资料、演示 小品、即兴表演、收集名言、讨论辨析、课前课后调查等等,这样使学生多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三,要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质量,即在各环节都要注意学生实质上的学习自主。比如,“讲明观 点”时,一般是以教师引导性讲解为主,这也是必要的,但不等于教师一讲到底,不等于学生被动地、呆板地 、一问一答地随教师“走教案”,而是要能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有微观自主权,有对外部信息的自主选择和 对外部信息独立内部加工的可能性。在“运用观点”时,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自主不等于自由 放任,教师要精心设计,加强针对性和启发性,将学生中的突出表现及存在的问题、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 题、指导学生实践的问题等等,设计成辨析题,或设计成主体参与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选择 最满意的答案。引导学生在理解道德观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道德判断,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必 要的行为训练。精彩的思想品德课往往是在这一环节上形成高潮的。
    只有这样,既有自主学习时间、学习机会,又有自主学习活动的高质量,才能使学生活动真正成其为主体 活动,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多形式,教学设计多层面
    教学方法多形式是考虑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经验表明,学生印象最深的思想品德课,往往是教法


多样,使人耳目一新的课。因为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同“浓厚的兴趣”有关的。有人说:“兴趣 有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讲:“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实际上兴趣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求新”“求异”,心理得到满足 。教法忌讳单一,就如同吃食物一样,久食同一食品就会感觉乏味。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学 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的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一节课中的教法也应有所变换。这样,用新异的刺激吸引学 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多层面,是考虑不同学生参与的可能性。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在接受能力、 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出细微的差别或暂时较大的差异,因而要达到全员积极参与,还要注意教学设计 的多层面。从内容上说,既要充分利用教材,将这一层面的内容讲授清楚。又要不断补充新内容,有一定的社 会信息量,使学生总有新鲜感,总会在这不同层面的信息中自主地选择独立地内部加工,形成对道德观点的正 确认识;从联系实际的方面说,可分别涉及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不同层面,学生总有一面可选择 ,如深对道德观点的理解。从参与形式上说,在强调个人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可有交耳议论、小组讨论、当众 发言、台前表演等不同层面,学生虽有胆量、水平、演技的不同,但总有一种可接受可参与可表现:从行为实 践的形式上,可安排当堂训练、课后实践、社会调查,甚至在适当阶段安排主题教学方式的

《[思品论文]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271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