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论文: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青少年生命教育
刻不在感受着生命的脆弱,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又无可奈何。
生命是人的根本,人本主义的基础就是人的生命的意识。以培养人、塑造人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应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内在的动力和基本的保证。因此,生命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就凸显出了其重要性。
2.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需要生命教育
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曾通过对异化与自由两大范畴的论述,提出了他的关于“新型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的构想,并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4】。1867年,马克思在其关于《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衷的指示》中,又把教育理解为心的教育(Mentaleducation)、身的教育(Bodilyeducaton)和技术训练(Teehnolgicaltraining)‘纠。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求人们要能够自主地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就是要求人们要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就是要求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要能够正确地平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塑造健全的人格。
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扭曲的形态在现实中运行的。学校教育中过度地强调升学和考试,人的生命的意义被压缩成了数理化英等科目的学习和分数。当人被异化为分数的奴隶时,其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就都被忽视,这种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必然会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正确地认识他人,从而使他们做到既珍重自己,同时也珍爱他人,即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一角度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乎段。
3.教育即生命,生活即教育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61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教育的追求就是人的生命的发展。人的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需要教育,所以教育就成为了人们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成为了人的生命的一种内在的品性,成为了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从人的生命发展的角度看,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文化生命都呼唤着教育。因此,教育已经成为人的生命存在的支柱,人一刻也离不开教育,教育贯穿于人的生命的起始、过程和结果之中。
教育不是教人去“死”,而是教人去“活”,“生活就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生活就是人的生命的亲历性和实践性,是人的生命的一种自主和自由的伸展,生活是教育的营养。所以,让生活和教育打成一片,让人在生活中完成教育,这既是“教学做合一”的精髓,也是“教育即生命”的体现。三、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让教育充满生命的气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修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自己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可以看出,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应该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的人性完善的。作为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和价值升华的生命教育,它理应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培植人的生命的意识,高扬人的生命的旗帜。
1.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的体系
生命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生命活动的时空场所,所以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必须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行动,以形成一个教育的网络体系,对青少年进行多维度的教育。
(1)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老舍先生说过,父母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是孩子获得生命的的地方,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空间,也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环境。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组织或任何外人都不可能替代的。人类文明史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早且最易被铭记于心的启蒙教育,所以它可以被看做是教育之源;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一种最能深入骨髓的学前教育,它又可以被看做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采用“爱”的教育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生命至上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珍惜生命和重视健康的意识。要让孩子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所以要体验对生命的喜悦,要理解生命的尊严,使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并树立起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舞台
学校是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场所,学校对青少年正确生命观的形成负有重大责任。但是,当今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严重地被异化,人类早期的关于人文主义价值的理念,即人对生命、希望、自由、公正、平等、爱和美等的追求已被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的目的所取代,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人的尊重,缺少对人的生命情感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因此,学校应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来加以认识,加以思考,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模式。学校不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融人生命教育的内容,要设法开展多种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而且还要重视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育学生对生存的感受能力和生命意识。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中也要充分体现其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呵护。
(3)社会环境是生命教育的条件
“环境育人”是生命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个人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他所生存的环境来塑造的。当前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被大众文化所恶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就充斥着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相伴而生的还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人们正常的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皆被消解,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贬值,生活的意义虚无苍白。一切都可以不做,一切也都可以做;一切都无所谓,一切似乎仅是游戏而已——现代人陷入了价值与意义难定的虚无世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 《生命教育论文: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青少年生命教育(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2955.html
生命是人的根本,人本主义的基础就是人的生命的意识。以培养人、塑造人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应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内在的动力和基本的保证。因此,生命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就凸显出了其重要性。
2.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需要生命教育
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曾通过对异化与自由两大范畴的论述,提出了他的关于“新型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的构想,并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4】。1867年,马克思在其关于《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衷的指示》中,又把教育理解为心的教育(Mentaleducation)、身的教育(Bodilyeducaton)和技术训练(Teehnolgicaltraining)‘纠。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求人们要能够自主地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就是要求人们要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就是要求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要能够正确地平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塑造健全的人格。
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扭曲的形态在现实中运行的。学校教育中过度地强调升学和考试,人的生命的意义被压缩成了数理化英等科目的学习和分数。当人被异化为分数的奴隶时,其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就都被忽视,这种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必然会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正确地认识他人,从而使他们做到既珍重自己,同时也珍爱他人,即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一角度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乎段。
3.教育即生命,生活即教育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61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教育的追求就是人的生命的发展。人的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需要教育,所以教育就成为了人们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成为了人的生命的一种内在的品性,成为了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从人的生命发展的角度看,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文化生命都呼唤着教育。因此,教育已经成为人的生命存在的支柱,人一刻也离不开教育,教育贯穿于人的生命的起始、过程和结果之中。
教育不是教人去“死”,而是教人去“活”,“生活就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生活就是人的生命的亲历性和实践性,是人的生命的一种自主和自由的伸展,生活是教育的营养。所以,让生活和教育打成一片,让人在生活中完成教育,这既是“教学做合一”的精髓,也是“教育即生命”的体现。三、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让教育充满生命的气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修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自己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可以看出,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应该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的人性完善的。作为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和价值升华的生命教育,它理应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培植人的生命的意识,高扬人的生命的旗帜。
1.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的体系
生命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生命活动的时空场所,所以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必须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行动,以形成一个教育的网络体系,对青少年进行多维度的教育。
(1)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老舍先生说过,父母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是孩子获得生命的的地方,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空间,也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环境。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组织或任何外人都不可能替代的。人类文明史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早且最易被铭记于心的启蒙教育,所以它可以被看做是教育之源;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一种最能深入骨髓的学前教育,它又可以被看做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采用“爱”的教育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生命至上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珍惜生命和重视健康的意识。要让孩子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所以要体验对生命的喜悦,要理解生命的尊严,使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并树立起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舞台
学校是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场所,学校对青少年正确生命观的形成负有重大责任。但是,当今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严重地被异化,人类早期的关于人文主义价值的理念,即人对生命、希望、自由、公正、平等、爱和美等的追求已被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的目的所取代,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人的尊重,缺少对人的生命情感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因此,学校应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来加以认识,加以思考,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模式。学校不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融人生命教育的内容,要设法开展多种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而且还要重视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育学生对生存的感受能力和生命意识。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中也要充分体现其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呵护。
(3)社会环境是生命教育的条件
“环境育人”是生命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个人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他所生存的环境来塑造的。当前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被大众文化所恶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就充斥着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相伴而生的还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人们正常的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皆被消解,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贬值,生活的意义虚无苍白。一切都可以不做,一切也都可以做;一切都无所谓,一切似乎仅是游戏而已——现代人陷入了价值与意义难定的虚无世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 《生命教育论文: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青少年生命教育(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