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社会教学中的析议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全面的社会常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社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一堂好的社会课要采用直观形象、灵活多样、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把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情感性和实践性,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为此,我尝试各种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在情景中创设进行社会课的教学,即在社会课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带着学生走进社会课教材,真实体验社会情景,让他们从中真切地感受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社会教学效益。
一、提出疑问,激发兴趣。
要使学生产生学习社会课的愿望,使之不致于对自己的比较生疏、时空差距较大的教学内容感到乏味。首先应该提出疑问进行交流,大胆相信学生根据自己已获得的社会常识和经验,进行粗浅的初步的探讨,然后想办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例如在《共产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课开头,要求学生到台上当一回“小老师”,对其他同学进行提问:“你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吗?你知道他们有哪些感受人事迹吗?”这些学生已经接触过的知识,不难回答,在学生享受回答成功喜悦之时,教师可顺机进一步设问:“你想知道伟人更多的事迹吗?你想知道大英博物馆的那个深深的脚印是谁的吗?“以此来引发学生深入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又如在教学《首都北京》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北京的各种图片,在课堂上让全班学生互相传阅欣赏,说说你对各景点的了解及其悠久历史,笔者再一边描述让学生感知我国首都北京的美丽及悠久历史,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之感
二、启导思维,获取新知
在社会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引导充分理解那些“尽在不言中”和“一言难尽”的内容。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在教学中,只有二者得以和谐统一时,学生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适应的思维,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一情趣活动会引起认知活动的活跃。当认知活动在积极进行时,又反过来加强情绪的过程。情与知相互促进,能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现代社会与通信》一课中,引导学生思考:“家里有急事,怎么通知在外工作的爸爸回来?”后,指导看图,让学生了解传递信息的方式不仅有寄信、发电报、打电话(或可视电话),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直接和爸爸交谈等,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现代化信息通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也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
同时通过在教学中的思维,使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高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使学生在情境中生疑、解疑,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获得了丰富的社会知识。
三、加强审美观念,随机渗透。
教学中教师常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有色彩鲜明、动态感强的画面;有优美动听、曲调悠扬的音乐;有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凡此种种情境设置,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再如教学《长江三峡和桂林山水》中,学生除了从长江三峡风光中领略大自然风光美外,还为桂林山的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和漓江水的碧波荡漾,鱼游江底的秀丽风光所陶醉。把学生从色彩明丽的画面中,从娓娓动听的乐曲中渗透到大自然的壮美,从而不禁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样通过各种媒体创设的情境把桂林山水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从而让学生从中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收到良好的审美教育的效果,形成积极的人生态
总之,一堂好社会课,必须经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丰富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去发现学生的思维,培养各种能力,通过正确的探究、引导、启思,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也要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创造气氛,使每一位学生都投入.
《略谈小学社会教学中的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