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有一所学校
假如我有一所学校(第2页),我会用心去发现每位学生的兴趣
在教师进修学校工作期间,因为学校经常举办校长培训班。在培训课上,我常问校长:“你知道全体学生的兴趣吗?你学校的每位老师知道学生的兴趣吗?学生的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兴趣吗?”没有一位校长能说出全体学生的兴趣。我认为,一所学校的校长没有建立起全体学生的兴趣档案,不知道全体学生的兴趣,不去与老师、学生父母共同为了孩子的兴趣而去教育,这所学校的学生肯定不会有大的发展。也许这是我的极端。有人会说,世界上有这样的例子吗?其实这样的例子是有的,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发现他熟知学生的兴趣,读马卡连柯你也能发现他熟知学生的兴趣。如果大家对美国的道尔顿学校的教育有所了解的话,应该知道这所学校的校长、老师是如何对待学生兴趣的。
道尔顿学校是美国著名的学校,近二十年来,该校几乎100%的学生被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录取,这是为什么?关键是这所学校的校长、老师从孩子一入学起就熟知他们的兴趣,校长、老师、学生父母能共同坐在一起讨论孩子的兴趣,并为其兴趣发展设计好思路,在教育教学中严格按照这条思路走下去。这些兴趣是怎么获得的?方法很简单,他们主要利用了英国的一句谚语:“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能滚多远”。即孩子一入学,学校领导与班主任、任课老师一起倾听孩子的父母介绍的孩子兴趣,并一起为孩子的兴趣设计未来。
许多学校建得非常漂亮,现代化设备非常好。为孩子建立起兴趣并非一件难事,但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是口头上强调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领导并没有与教师、学生父母共同探讨培养的思路,而是一味地想尽办法去考试,考个皆大欢喜的分数,升入皆大欢喜的学校。
道尔顿学校还特别重视每位学生的自信心。该校自创办之日起,要求每位学生每天(甚至终生)熟记这样一首诗:
如果你认为自己被打败,不错,/你一定会被打败。/如果你认为自己未被打败,你就不会失败。/如果你希望胜利,却又胜不了,/可以肯定的,你一定不会胜利。/生活的战斗并不一定/由强壮或速度快的人获胜;/但最后获胜的/一定是自信必然胜利的人。
这不就是给予一个人永恒的信心吗?这不就是引导学生懂得可持续性努力的价值吗?学校的特色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学校的文化底蕴是怎么形成的?我觉得从这里也许能找到答案。
假如我有一所学校(第2页),我会永远与教师一起讨论问题
《论语.宪问》中有这样一段话:“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中国的教育管理者首先应该学会运用讨论。遗憾的是,不少管理者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自以为是。
运用讨论能够创造出世界教育奇迹,这一奇迹就是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理论体系”,有名的学校就是迪亚纳学校。这所学校原是三流的学校、三流的学生、三流的教师。十年期间,他们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讨论,校长、教师们共同讨论每天的教学得失,明天的课怎样教得的最好,将传统的备课放弃掉,结果产生了这一理论体系。
没有全体老师参与讨论的学校,肯定不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学校。虽然老师也在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但那是按部就班,是一种无奈。这一点,我们的管理者应该理解才是。学校应该是最适宜讨论的地方,这里是安静的、文明的场所。没有讨论怎么能培育出优秀者?任何一所一流的学校,都不会反对讨论的。但现在许多学校就是讨论不起来,原因就是学校管理者没有给全体教师创设一种讨论的环境。
与老师讨论起来,这是平等。但一些校长认为自己是官,是高于老师的官,所以把自己自然定位在高于老师上。我认为这是非常落后的教育管理思维。我在校长培训课上经常说:学校没有永远的校长,却有永远的老师。学校没有校长,老师照样可以引领学生学习,学校没有老师肯定就不是一所学校。
《假如我有一所学校(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