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背景下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
社会分层背景下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
王志健
(杨州大学兽医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社会分层引发了大学生群体新的变化,这对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期待和结果,是大学生对德育目标的自觉追求。高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大学德育目标自我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大学生也应自觉成为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者。
关键词:大学德育目标;自我实现;社会分层
,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028-03
一、中国社会分层的现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消灭了剥削制度,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再存在。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978年以来,中国由原来的封闭和半封闭走向了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业结构改变了,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原来“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分化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已经形成和壮大,“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社会学领域中对社会分层的研究认为,社会分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配方式或配置方式的差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自1999年1月起经过四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根据,将中国社会划分为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
二、大学德育目标及其自我实现的基本内涵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和灵魂。所谓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也就是说,在进行德育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何种品德的人,在观念中所具有的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具体来讲,当前大学德育目标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人大学教育全过程,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负责任的公民。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期待和结果。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耳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前提是人对人的信任,是人的荣誉和尊严在起作用。长期以来,冲破“教育者主体说”的桎梏、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意见》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中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论述,为新形势下大学德育工作强化自我教育、促进自我实现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就是要求高校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按照大学德育目标的总体要求,切实增强理论武装的自觉性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启发、自我激励,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和要求转化为大学生个人的自觉追求。
三、社会分层引发了大学生群体新的变化
高等学校是各种思想、文化、理论的重要诞生地和研究场所,更是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源,是社会各阶层子女求学的重要场所。社会分层引发了大学生群体新的变化,特别是出现了生活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思想与心理困惑学生这些特殊群体。这对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
1.特殊群体之一:生活贫困学生
生活贫困学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高校并轨扩招、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逐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国企改革所导致的下岗职工不断增多等原因,不菲的上学费用令很多家庭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据国家有关部门1996年的调查统计,当时在校大学生中特困生就有几十万人;1999年,我国560万在校生中,贫困生有100.5万人,2000年则增至142万人。近7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和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00多万人,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到2007年,我国在校公办普通本专科学生已经达到1700多万人,高校贫困生人数超过400万人。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在校大学生中已形成明显的分层现象,有人将其概括为大学里的大富之家 《社会分层背景下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3191.html
王志健
(杨州大学兽医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社会分层引发了大学生群体新的变化,这对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期待和结果,是大学生对德育目标的自觉追求。高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大学德育目标自我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大学生也应自觉成为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者。
关键词:大学德育目标;自我实现;社会分层
,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028-03
一、中国社会分层的现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消灭了剥削制度,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再存在。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978年以来,中国由原来的封闭和半封闭走向了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业结构改变了,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原来“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分化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已经形成和壮大,“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社会学领域中对社会分层的研究认为,社会分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配方式或配置方式的差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自1999年1月起经过四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根据,将中国社会划分为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
二、大学德育目标及其自我实现的基本内涵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和灵魂。所谓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也就是说,在进行德育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何种品德的人,在观念中所具有的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具体来讲,当前大学德育目标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人大学教育全过程,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负责任的公民。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期待和结果。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耳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前提是人对人的信任,是人的荣誉和尊严在起作用。长期以来,冲破“教育者主体说”的桎梏、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意见》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中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论述,为新形势下大学德育工作强化自我教育、促进自我实现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就是要求高校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按照大学德育目标的总体要求,切实增强理论武装的自觉性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启发、自我激励,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和要求转化为大学生个人的自觉追求。
三、社会分层引发了大学生群体新的变化
高等学校是各种思想、文化、理论的重要诞生地和研究场所,更是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源,是社会各阶层子女求学的重要场所。社会分层引发了大学生群体新的变化,特别是出现了生活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思想与心理困惑学生这些特殊群体。这对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
1.特殊群体之一:生活贫困学生
生活贫困学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高校并轨扩招、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逐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国企改革所导致的下岗职工不断增多等原因,不菲的上学费用令很多家庭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据国家有关部门1996年的调查统计,当时在校大学生中特困生就有几十万人;1999年,我国560万在校生中,贫困生有100.5万人,2000年则增至142万人。近7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和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00多万人,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到2007年,我国在校公办普通本专科学生已经达到1700多万人,高校贫困生人数超过400万人。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在校大学生中已形成明显的分层现象,有人将其概括为大学里的大富之家 《社会分层背景下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