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革教育的命——知识创新沉思录


,实质是些伪问题。而那些没有答案的老师不知道的问题即真正的问题倒不能成为问题。真如鲁迅所说,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深了是不尊重老师为难老师,浅了暴露了你的无知老师会耻笑你,必须恰到好处地表现老师的伟大和你的聪明,真真为难了中国的学生。说起来上学本应是一个动脑筋的过程,但是却变成了一个只让学生接受灌输的东西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不让动脑筋的过程。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学校实际上不是为学生而是为老师存在的,是学生让老师高兴让学校满意而不是相反,如同传统社会是百姓为官府服务而不是官府为百姓服务一样。
实际上,问的形式甚至比问的内容更重要。让问才有问题,总问才能出现有价值的问题!科学上有什么是坏的问题吗?杞人忧天在中国是一个贬义词而被嘲笑了几千年,这些年才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给以“平反昭雪”,认为如果让中国的“杞人”一直忧下去,中国可能就成了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故乡了。美国学生一般没有中国学生知道得多,问的问题也天真;但好的学生往往能问出好问题,让老师大大地引申一番兴奋一场。在美国听名人演讲也是如此。名人孤单地来,孤单地去。并不因他有名,台下问问题的人便显出胆怯。人们在知识上财富上、地位上、自然条件上的差别等比比皆是,但这并没有造成人格上的差别。人和人的差别永远存在,而在中国这也就造成人格的差别,人和人之间很少有平等意识,不是被虐便是虐人!谁有一点名气就自命不凡,听说谁有点名气就趋之若骛!在中国做个孤独的普通人,是最危险和最寂寞的。一个人稍微在某件事上与众不同一点,便可引祸上身。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是尽量消灭自己的个性矮化自己,往人多的地方站。在中国做学问,也要依附成理,甘作“圣贤”的传声筒;大学各系里的老师往往都是本校本系毕业的同门,学术上以校为派,以是某人的嫡传世袭为荣。在美国学界,年轻人总想独树一帜,弄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来玩玩。留校教书被当做“近亲结婚”而为人所不齿。
他说,国内的教学是在培养科学上的奴仆门徒,当研究生简直就是在当计算器和仪器的按钮。不仅当学生的没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尊严,当老师的也没有:小小的名气便是瞧不起他人的基础;四十多岁头发都斑白了还被叫做“小某”、还要去给别人当助手,连独立开课也不被允许。同样的中国人,在海外当当响,在国内却窝囊。美国的研究生导师一般只给学生提供钱和给项目上开个头,其他由学生自己去闯去做。学生遇到问题,老师给出点子打气。学生做不下去了,老师帮忙转向。学生和老师是十分平等的。和导师有学术上的分歧,两人拍着桌子对吵,导师真心地希望学生能超过他,师生情感日笃。美国人一般十分尊重有主见的人,更看重能坚持正确己见的人。中国的学校有这种气氛吗?希望和允许这些存在吗?欢迎和能够让学生超过自己,有几人有这样的度量这样的水平?中国的老师要做大师不要做师傅,要带大师不要带徒弟!
 
教育不鼓励创新
在西方没有创新精神没有特色的学生大概难混,可是在中国恰恰相反,中国欣赏的是乖孩子是标准答案,我们喜欢克隆自己!这简直是懦夫和孱头心理!创新超越简直是大逆不道罪不容诛,有棱角有才能有思想能创新甚至只是想创新的人日子很不好过。人自己没有创造性也就不会欣赏更不会领导创新,相反与创新不相容,见不得容不得创造性。不是一下子成功的改革和创造是很难有好结果的。不过我们虽然缺乏创造性,但决不缺乏保守性,相反很发达很有力,扼杀创新那是雷厉风行全社会配合得很好。中国绝大多数人都在扼杀创新上有所贡献。有创新才能的人的日子并不好过。任何改革创新长期地很难得到支持也就很难成功。在它细小的时候把它扼杀简直太容易了。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社会并不是真正地鼓励创新。每一个大中小学及研究部门行政机关都把创新写在墙上喊在口里,强调创新真真是点到了中国社会的死穴,似乎大家的积极性也都很高。但是平心而论说真话,又有几个单位几个人真正有所创新允许创新?人们有什么压力和必要去创新?创新者又能有几个有好结果?不创新又能如何?不创新只会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相反,在不正常的状态下,劣币必然驱逐良币!大家都叶公好龙地跟着喊喊,应付别人是必然的。人们都心照不宣胸中有数,嘴上功夫特别发达,知道说到了就是做到了,做到了就是说到了。就是创新最多也只能进行他所主导的了解的允许的创新,即“跪着造反”,而这多为不是创新的创新,更不用说原创了!中国不是没有人才,更不是没有新思想,缺乏的是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条件!保守僵化使得不知多少人才被埋没了,多少创新被扼杀了!每念及此都让人扼腕叹息,感慨无限。对于学校及科研机构来说,如果说物质的东西是硬件,教材、老师、人才等是软件,那么教法、环境等就是软件的软件,也是更加重要的。决定着这一切的运行和组合及其结果。中国现在前两个方面并不太落后,(许多地方的学校硬件设施已经相当先进和高级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以致有的外国人都很惊奇,当然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不好的多得是)。差别并不大也很容易搞上去,但是为什么就是不会创新?中国人最聪明最勤奋教材最深,为什么还是不能创新值得我们深思!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是真正鼓励创新,在于中西方知识获得的方法不同,在于运用知识的环境不同不好。一个人不在于他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他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是主动获得的还是被动灌输的,他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勇敢的还是怯懦的,有没有创新的勇气和能力。

自己善于学习,就能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就能发展已有的知识,就能用不多的知识创新。不是看得多学得多而是学得精想得深才能创新。中国教育那真是教育,教者苦教,学者死学,死教死学死知识。这是最勤奋也是最懒惰,最聪明也是最愚笨的做法。

教育必为应试
我们都对应试教育很反感,都想改变它。但是仔细想想,教育就是教死知识的,必然以考试为目的和手段。教育与应试有着必然的联系,只要有教教教在前,就必然有考考考于后(至于那无穷无尽把学生压垮的作业、偏、难、怪的考题就不说了),二者如影随形,互为因果。教育必为应试,应试才是教育,才能促进教育。死教别人一些死知识不考又有什么办法来显示自己促进别人?如果没有定论,怎么会有考试?如果学习是通向求知为了探索为了实践,鼓励百家争鸣,那又如何要得了那么多的考试?已知的东西才要考,管人的人才要考别人,无能的人才要考别人!中国的考试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变为在考卷上淘汰所谓“差”的学生,将一种思维方式变为唯一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考试极为害人。中国的考试产业生机勃勃方兴未艾,大概是世界上最为发达最为极端最为广阔的市场,不知养活了多少人,更不知害苦了多少人,可是似乎谁都没有办法去除这个毒瘤!和缺乏个性特色的学生相比,大概中国的教师更加缺乏特色个性,教是为了什么,他们并不清楚。当然说真的,中国的许多教师对自己所讲的知识并没有真正学懂学好了。人的许多知识不过是学一次而已。在当时上学时没有学好学精,以后很难有学习的机会了。想学好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自己是在无问状态下成长的,自己不会学习也很难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学习的知识看似懂了其实未必真正懂得,知其然都不一定达到,更不用说知其所以然了。食而未化的东西太多了。知识的内蕴和功用决不是别人所能教的,也是任何人永远揭示不完的。只要靠自己去探索和体味,会学和学好创新并不难。任何知识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全在于人们对它的理解和把握。知识学好了就是科学,就是智慧!爱因斯坦说过: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不问不思死记硬背,最多只能达到知识层次,知道老师知道的那些而已!有人曾经把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称为“知道分子”,话虽然尖刻但也不乏真理!知识是活的而不是死的东西,死知识是学不完的学了也是没有用的。实际上,只要把知识学活了,尤其是有创新的勇气和要求,具有任何层次学识的人都能够创新。小学生未必不能创新,博士生未必就一定能创新。改变观念勇于创新,每个人都是知识的学习者,也都可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参与学习的过程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受教育。严格的说,中国的老师只有知识没有智慧,中国的学生也只有“受教育”的时间而没有学习的时间。从幼儿园到博士后都被传授死知识的教教教考考考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来,哪有时间哪有心思哪有能力思考(爱因斯坦在他的《自传注释》中说:“像我这样的人的作用,关键在于他在想什么或是怎么想,而不是他在做什么或是拥有什么。2003-05-26《参考消息》。这对于所有的人也都是适用的。)?几个人还有创新的勇气和锐气?不要再说中国学生基本功扎实的话了,我们不相信这个说法!创新需要澎湃激情,创新需要勇敢坚定,创新需要机动灵活,创新需要融会贯通,而教育缺乏、反对、扼杀的也就是它们!它使只会接受这种死知识的学生缺乏人文关怀人格发育不健全,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严重暴露了其缺陷。中国人对教师畏惧而不敬重,对知识重视而不热爱。真学扎实的话知识已够用创新并不难。中国的学生学得多而浅,往往不如人家学得少而精。思与不思不一样,深思与浅思不一样,只有深思才能真正学通学懂才能创新和发展知识,才能理解知识理解知识蕴含的精神,感受知识创新者的哲人风彩。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世界上可能只有学而不思的假勤奋,而少有思而不学的假深沉。
“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
现在我们常常见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提法,连民办学校也被称为“民办教育”,明明是一种进入学习市场的投资,适应人家学习的需要,却说是要教育人家,这种说法很成问题!中国人到境外办学,外国人来中国办学,也都是搞“教育”吗?我们清楚地看到,没有特权适应市场的境外办学最不

《革教育的命——知识创新沉思录(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326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