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德育管理论文 >> 正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道德文化自觉——兼论德育现代化


是一种理念。一方面,审视中西文化要从比较的视角,一味地讨论文化的优劣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悖论,失去了原有的比较之意义;另一方面,文化的延伸、文化的影响不是在短时间内或用只字片言就能完全概括的。文化自觉,应成为一种先导,以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文化比较为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基础。在不同的文化渲染下,必会出现不同的伦理观和价值观,文化比较应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以便对以文化为基础的诸事物更好地进行反思,扬长避短,促进事物不断发展与完善。
  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诸百年中,通过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而产生的事物随处可见,也使某些人产生了一种“崇洋媚外”的自然之情。完全放弃了自身的优异文化,在竭力为西方喝彩的同时,无疑也是在为中国传统默哀。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愚钝的体现,也是非理性的体现。对待文化差异要在感知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和分析,对其加以整理和改造,这才是真正的比较中西方文化的理性视角。归根结底,文化比较应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文化比较应将文化自觉意识深深地根植其中,使受文化影响的诸事物在改革与发展中成为一种“自觉”,而非“自为”。
  2.道德文化自觉:思考我国道德教育改革的起点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既有其存在的必然,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深受文化影响的道德教育改革,也需要秉承一种“文化自觉”的态度,被称之为“道德文化自觉”,是思考我国德育改革的起点。道德教育不是独存的,是从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和社会生活中继承下来的。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积累和总结出来的,生产和生活的形式和内容不同,形成的文化便存在差别‘引。文化自觉是对其产生根源、形成过程及其特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梳理,道德文化自觉亦是如此。在现代社会,道德教育改革既要植根于社会现代化的实践,也要重新审视传统道德文化,两者皆不可偏废。对待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是错误的、片面的。李岚清同志在为《中国传统道德》多卷本和简编本所作的序言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美德,无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放弃传统的道德文化,“道德文化自觉”就失去了基础;离开传统的道德文化,中国现代的道德教育改革就无从谈起。道德教育的改革要有“道德文化自觉”意识,要反思传统的道德文化对现代德育的影响,抛弃不属于道德教育的附加功能。道德教育改革,在意识上应自觉地从道德教育的自身思考,排除道德工具的束缚;在形式上应自觉地从道德教育的实施角度进行思考,倡导道德教育的自生。
  3.德育自生:审视道德教育改革的应有立场
  德育自生,是从道德教育促进人的德性成长的本质出发,在道德教育的空间中发挥遒德和教育的双重作用,让道德教育能够自主、自由的存在。正如蒙田所说:“人类的最大任务就是要学会成为自己的主人。”‘81德育是一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活动,它的任务是培养具有良好德性的人。德育自生要求德育能够自主、自由的存在,自主、自由并不是要让德育独立并脱离完整的教育系统,也不是不加限制地任其发展,而是要让其在适应社会和文化的转型过程中保持原有的本质。
  按照鲁洁教授的观点,从文化运行角度看,“德育”有文化维系功能和文化变异性功能之别‘9]。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应由德育自身来判断,并在其适应社会、文化转型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调整。如此说来,德育的改革要求德育要有自生的意识和权利,只有不受外在舆论的压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功能。德育自生要坚持“道德文化自觉”,破旧立新,不安故守常,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化。中国的道德教育在反思后应如何改革现状,已成为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就是“道德自生”理念在道德教育改革中应如何体现的问题。德育自生,要落到实处,回归道德教育的本质,要能够在多元的氛围中保持自身存在的价值,不被同化,只有坚持德育自生的理念,能更好地推动道德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三、德育现代化: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德育改革思考
  1.德育场域的新解:开放性的德育理念
  毋庸置疑,封闭使得几千年强大的中国在近两百年中落后于世界,改革开放使中国在近三十年中,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中国秉承开放的理念,用世界的眼光来追赶世界,无疑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的道德教育改革反反复复进行,每一次都重蹈覆辙,都没有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正如对教育现象的研究不能脱离其存在的社会环境一样,对德育现代化过程的研究也必须将其置于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进行。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开放性的,封闭的文化已渐渐被人们所排斥,道德教育改革要真正地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要具有开放的德育理念。传统德育中的精华有必要珍存,但对于那些早已落后于现代社会的德育理念要适时进行舍弃。道德是社会的共识,一个人的“社会”不可能产生出任何关于道德的观念。社会中的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德育思想,不同的时代也会对德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将传统德育生搬硬套在现代社会中,应坚持以开放的态度对传统德育加以批判继承,并对西方先进的德育理念加以借鉴,促进道德教育的现代化。
  2.道德教育的转型:私德教育与公德教育的融合
  中西方道德教育都包含私德与公德的内容,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的道德教育注重私德,强调个体道德规范的养成,以促使道德社会的形成,是一种道德自觉。私德教育在中国历经几千年,其结果却事与愿违。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重视私德教育的中国人怎么会偏离了“私德”的真正含义呢?这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来思考。古往今来,统一在中国人的心中留下了重重一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统一的概念也变得越来越狭隘。从最初的边疆统一、国家统一、村落统一到家族统一,形成了一个以个体为中心的统一体。边疆的统一狭隘为国家,国家的统一狭隘为帝王,村落的统一狭隘为村长,家族的统一狭隘为长老。以个体为中心的思想应运而生,个体道德规范的塑造成为道德教育的中心,过度的追求私德容易使个体脱离社会,与社会公德相背离,使得道德社会的形成始终是一种愿望。西方社会则更加注重公德教育,西方文化的个体性并不只是强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道德文化自觉——兼论德育现代化(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327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德育管理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