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的思路及对策研究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近年来,宜昌已成为湖北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形成了宜昌融入武汉与重庆“东进西接”的对接点,而宜昌正处于这块精华地带。市三次党代会首次提出了“三峡开发、沿江突破、呼应汉渝、协调发展”的战略要点。在这种历史背景和发展大势下,秭归把“工业立县”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提出“大力实施大工业、大产业、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秭归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跨越”,这是我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发展现状:走出低谷,增长势头强劲
近年来,秭归从事关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对工业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制定出了建设“精品工业强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抓改革,盘存量;抓引进,扩增量;抓营销,拓市场;抓技改,培后劲;抓管理,增效益;抓环境,促发展,使我县工业经济逐步走出九十年代末期的发展低谷,保持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42亿元、销售收入4.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43%、24.80%、14.66%。
1、深化改革,激发了工业经济的发展活力。坚持以民有民营为改革基本取向,从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职工身份社会化、经营者选择市场化、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入手,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对全县158家工交企业实行全面改革,采取先破后卖、先租后卖、先股后卖等多种形式,破产关闭141家,保留发展17家。通过引进联合,盘活了橙汁厂、酒厂、包装材料总厂等破产企业的闲置。鹏程水泥公司、金山公司、木林森公司等一大批企业通过改制,一举甩掉了沉重债务包袱、人员包袱和不良资产,实现了轻装前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2、突出重点,培育了工业经济的骨干支撑。县委、县政府从全县工业企业中筛选出33家骨干企业,组成工业经济发展一二三梯队,力争用3-5年,把等20家企业培育成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把森达、AB、洛兹、华扬等9家轻纺工业企业培育成年产值超过6亿元,把鹏程、平湖、楚城等家5建材工业企业培育成年产值达4亿元,把三金硅等3家化工冶炼工业企业培育成年产值超过5亿元,把木林森公司培育成光电子产业的骨干企业,从领导、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进行重点培育。目前木林森、三金硅、森达等5家产值过亿元企业建设初具规模;四宝、维维、华扬等7家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保持旺盛发展势头;三合化工、三江盖业等11家产值过3000万元的企业正在崛起。2004年,33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产值、利税分别占全县工业企业总额的40%以上,起到了骨干支撑作用。
3、科技创新,加快了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步伐。坚持多渠道融资,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化工、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促其提档升级,提高产业综合效益。2004年,全县完成工业技术改造项目37项,完成投资15644万元,同比增长36.81%。一大批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的完成,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使我县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4、产品开发,增强了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县按照“淘汰一代产品,优化产业布局;优化一代产品,壮大优势企业;开发一代产品,发展新型产业”的原则,狠抓新产品开发,优化我县工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金属硅、文化纸、LED支架等主要产品产销两旺,供不应求。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全县已拥有LED发光二极管、医用铝塑组合盖、华扬热水器等3个高科技产品。企业的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5、招商引资,培植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近年来,我县共引进项目84个,协议投资近8亿元,安置库区移民和下岗工人达5000余人。特别是森达、AB、洛兹、华扬、维维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先后落户秭归,不仅引进了人才、引进了资金,壮大了我县工业规模,优化了我县工业资本结构,更重要的是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发展理念,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存在问题:基础薄弱,制约因素较多
近年来,我县的工业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目前还只是恢复性的增长。2004年,我县工业增加值只占GDP的38.25%。这与我们实施“工业立县”和“双二0”战略的要求相差甚远。要加快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真正让工业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秭归的大任,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当前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五大问题。
1、规模总量小,社会贡献低。在19个三峡库区县市中,我县综合经济实力排第8位,GDP增长率排名第16位;在全省35个山区县市中,我县人均GDP排名第11位,财政收入排名第21位。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总量看,宜都和夷陵的规模企业增加值是我县的4.6倍;与我县条件相近的长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提供税收分别是我县的3倍、5倍;规模工业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位居全市倒数第二。特别是我县企业个体的规模也普遍较小,全县还没有1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
2、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我县绝大多数工业企业装备落后、技术层次低、产品能耗高、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不高。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中拥有自营出口权的只有3家,外向型产品不到30%,出口境外产品不到20%;初级产品、原料型产品占70%以上;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不到3种,只占20%。
《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的思路及对策研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330.html
发展现状:走出低谷,增长势头强劲
近年来,秭归从事关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对工业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制定出了建设“精品工业强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抓改革,盘存量;抓引进,扩增量;抓营销,拓市场;抓技改,培后劲;抓管理,增效益;抓环境,促发展,使我县工业经济逐步走出九十年代末期的发展低谷,保持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42亿元、销售收入4.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43%、24.80%、14.66%。
1、深化改革,激发了工业经济的发展活力。坚持以民有民营为改革基本取向,从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职工身份社会化、经营者选择市场化、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入手,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对全县158家工交企业实行全面改革,采取先破后卖、先租后卖、先股后卖等多种形式,破产关闭141家,保留发展17家。通过引进联合,盘活了橙汁厂、酒厂、包装材料总厂等破产企业的闲置。鹏程水泥公司、金山公司、木林森公司等一大批企业通过改制,一举甩掉了沉重债务包袱、人员包袱和不良资产,实现了轻装前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2、突出重点,培育了工业经济的骨干支撑。县委、县政府从全县工业企业中筛选出33家骨干企业,组成工业经济发展一二三梯队,力争用3-5年,把等20家企业培育成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把森达、AB、洛兹、华扬等9家轻纺工业企业培育成年产值超过6亿元,把鹏程、平湖、楚城等家5建材工业企业培育成年产值达4亿元,把三金硅等3家化工冶炼工业企业培育成年产值超过5亿元,把木林森公司培育成光电子产业的骨干企业,从领导、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进行重点培育。目前木林森、三金硅、森达等5家产值过亿元企业建设初具规模;四宝、维维、华扬等7家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保持旺盛发展势头;三合化工、三江盖业等11家产值过3000万元的企业正在崛起。2004年,33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产值、利税分别占全县工业企业总额的40%以上,起到了骨干支撑作用。
3、科技创新,加快了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步伐。坚持多渠道融资,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化工、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促其提档升级,提高产业综合效益。2004年,全县完成工业技术改造项目37项,完成投资15644万元,同比增长36.81%。一大批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的完成,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使我县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4、产品开发,增强了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县按照“淘汰一代产品,优化产业布局;优化一代产品,壮大优势企业;开发一代产品,发展新型产业”的原则,狠抓新产品开发,优化我县工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金属硅、文化纸、LED支架等主要产品产销两旺,供不应求。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全县已拥有LED发光二极管、医用铝塑组合盖、华扬热水器等3个高科技产品。企业的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5、招商引资,培植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近年来,我县共引进项目84个,协议投资近8亿元,安置库区移民和下岗工人达5000余人。特别是森达、AB、洛兹、华扬、维维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先后落户秭归,不仅引进了人才、引进了资金,壮大了我县工业规模,优化了我县工业资本结构,更重要的是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发展理念,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存在问题:基础薄弱,制约因素较多
近年来,我县的工业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目前还只是恢复性的增长。2004年,我县工业增加值只占GDP的38.25%。这与我们实施“工业立县”和“双二0”战略的要求相差甚远。要加快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真正让工业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秭归的大任,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当前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五大问题。
1、规模总量小,社会贡献低。在19个三峡库区县市中,我县综合经济实力排第8位,GDP增长率排名第16位;在全省35个山区县市中,我县人均GDP排名第11位,财政收入排名第21位。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总量看,宜都和夷陵的规模企业增加值是我县的4.6倍;与我县条件相近的长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提供税收分别是我县的3倍、5倍;规模工业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位居全市倒数第二。特别是我县企业个体的规模也普遍较小,全县还没有1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
2、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我县绝大多数工业企业装备落后、技术层次低、产品能耗高、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不高。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中拥有自营出口权的只有3家,外向型产品不到30%,出口境外产品不到20%;初级产品、原料型产品占70%以上;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不到3种,只占20%。
《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的思路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