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班主任论文 >> 正文

中小学德育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三)关于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总体上讲,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是我 国中小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基本特点。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经济体制发生质变的过程中,中小学生有了 更多耳濡目染的机会,也有更多的接受不可控强烈刺激的可能。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作用就 更为明显:他们政治上关心国家大事,但对了解和参加政治活动缺乏热情;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有强 烈的独立自主需要,却对学校的马列主义世界观教育有逆反心理,苛求社会和他人为其提供更多的条件,却缺 乏社会责任感;他们生理的成熟、能力的发展先于心理的发展和社会的成熟,却盲目自信,认识事物只会横向 比较,不会纵向分析,处理事情则自律少,规范差。这些矛盾使相当数量的(20%左右)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 问题,莫名其妙的烦躁、波动、消沉、狂热等现象经常发生。“双重效应”背景下“学坏容易,学好难”导致 了中小学生的一些普遍性弱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淡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较差,正视困难、 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足,缺少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正义感等等,这些缺陷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 。
    三、德育改革发展趋势
    近年来,围绕构建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新体系,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许多 研究成果,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认同,成为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德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1.德育组织形式社会化。前几年,我们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之所以未尽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互为环境 的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协调不够,缺乏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工作经验,未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近年来的德 育研究与实践告诉人们,要取得中小学德育的最佳效果,光凭学校单方面德育管理是不行的,必须实行社会全 方位综合治理。各行各业,校内校外,家庭、政府都要负责,齐抓共管,一起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不少学校都在尝试这条途径。上海市政府与社会积极配合 ,通过成立学校德育社区教育委员会,划片治理,包校到区,明确社区教育的职责、任务、目标、分工等问题 ,并逐级落实的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烟台市芝罘区在80年代中期就开始构建“一主两翼”的社区教育模 式,这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社会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德育为中心开展共建、共管、共育活动,优化了德育的外 部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学校德育效果。这种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社区教育格局,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 认识,并付诸于实践。然而,在总体上,我国大面积的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网络尚未形成,党政、工青妇、 文化宣传等有关担负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职责的部门齐抓共管的德育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2.学校内部德育管理由党支部为核心、团队组织活动为主发展到校长负责、团队配合,以班主任为骨干, 课任教师全员参与,班级活动为主。以往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主要依靠党团组织全面管理。多年的德育实践证 明,此种把社会模式直接移进中小学的做法不太符合学校工作特点和中小学生发展规律,效果不太理想。近年 来,校长负责制已逐步成为中小学管理的主要制度。学校德育不论是党团为主管理还是校长负责管理,都要依 靠班主任和教师落实到班级。因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者和主体,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时间 和空间比学校的其他任何部门和人员都长,在时空上具有同一性和互溶性,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最了解 、最清楚,因而做工作最具有及时性、针对性,也最具有号召力和说服力。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 位,班级和教学过程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德育的主阵地。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党、团配合的制度更为 合理。天津一中以班主任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和烟台市莱阳一中的班级教导会的经验说明,校长负责、班主任 为骨干、教师全员参与的德育管理应是中小学德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发展趋势
    中小学德育目标从过去单一的高要求开始走向分阶段分层次实施的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建国后,伴随着 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改造运动,学校德育高度政治化和成人化,德育目标不视年级高低、年龄大小,从幼儿 、小学到中学、大学都是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都要求做到政治挂帅,大公无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 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朴实要求,198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下发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 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实事求是地确定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提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 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 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 定的共产主义者”。这个通知,明确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基本要求,以造就共产主义接 班人为更高要求。同年,国家教委制定下发了《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了小学德育目 标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中学德育目标要把学生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 近十年来,不少地区和学校根据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思想,制定了学段、学年乃至学期的具体德育目标,形 成了目标系列和相应的德育评估标准。
    (三)实施德育内容的发展趋势
    德育内容课程化,是学校实施德育内容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学校德育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学校德育内 容逐步实现全面、系统、具体。学校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不同的特点,它必须充分考虑教育的社会性和 现实性,有效的教育内容必须与社会的、区域的乃至学校的具体背景相联系。这很容易造成学校德育宽泛、无 序。各个学校通常都能够从实际出发,联系具体实际,进行大量的德育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大都对提高学生德 育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对学生整体素质发展而言,其全面性、系统性、必要性从量和质上缺乏教育的规 定性,必然造成德育的盲目性。克服盲目性、明晰规定性的基本途径,就是德育课程化,使德育的目标内容、 计划和方法成为广大教师自觉操作的规范。世界上不少国家都以课程方式明确规定了德育的训练项目、时间和 程序,这种课程与学科课程从规定上和实施上的不同特点在于,有共同的明确目标和相对统一的教育要求,但 在内容和方法上有相对的选择性。目前,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课程化也正是这种趋向。
    (四)德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从重视理论灌输、说理教育发展到强调养成和实践。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德育存在着重共性轻个性,重他 律轻自律,重外显轻内化,重灌输轻养成,重理论轻实践,片面强调限制、防范和改造,忽视引导、熏陶、塑 造的倾向,造成了目标结构的片面性和不合理,导致了德育功能的不完整。前几年,学校德育过分突出政治功 能,甚至以政治功能代替德育的认知功能、情感功能和审美功能,排斥德育促进和完善人自身发展的功能,因 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校德育阵地大大缩小,严重影响了德育效果。德育实践告诉人们,道德素质教育只有 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及其对道德的认识能力水平,遵循人的身心发展和思想道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增 强德育实际效果。近年来,人们在科学育人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德育规律,对德育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改革 探索,成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注重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强化养成,在养成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良 好作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注重了使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参加劳动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思考、认识、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规范自己的行为。重视实践、强调养成已成为德育 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向。
    (五)德育途径的发展趋势
    首先,几乎所有学校都把教学工作作为实施德育的主渠道,注重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广大教学工作者越 来越认识到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直接或间接地、有形或无形地涉及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等方 面的教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生每天有6—8小时直接与教学相联系,如果在学科教学中不能充分 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从学科教师、班主任的比例看,占教职员工3/4以上,如果教师 的学科教学放弃德育,那么加强德育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研究学科 教学的教育性,探索学科德育功能的理论、途径和方式。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建立社会性的德育基地,是完成学校德育任务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 ,既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德育的重要途径。1990年,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 见》明确要求,“各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一定要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严格要求,重 视活动实效,真正使学生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接触实际,接触工农,认识社会,了解乡情国情,增强爱家乡、 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

中小学德育的历史、现状与趋势(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339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班主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