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评价艺术的灵魂
如针对科学探究方面的评价,可以采用口试、写小论文、讲演等方法了解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层次,通过对学生在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活动时的现场观察,来评价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如何。也可以由教师、学生或家长收集学生的学习结果,如科学观察日记、科技小制作、科学报告等汇总成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所有这些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可以作为对学生的平时评价,另一方面可以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其结果可以是显性的分数,也可以是等级评定。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以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水平,而不是强调科学探究的结果与结论。
在涉及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指标时就可以采用评议法。教师可以先由学生按照指标要求开展自评与小组间的互评,然后根据学生的自评与小组间互评的结论,再参照日常的观察记录以及作业等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其结果则最好是以描述性的定性信息为主。这就需要我们的科学教师做个有心人,尽量把所有有价值的信息都及时记录在案,建立学生个案袋,甚至制定出情感、价值观量表,以直接对学生的情感、价值作出评价,以提高该评价的可信度。
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部分的评价时也应紧扣科学内容标准中所规定的要求。不以机械的问答、测试和考试为主要方法,而可以通过随堂提问、观察记录等方法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或能基本讲得出。即使是考试,也要注意方式的情景性与灵活性,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另外,学生长期的作业也是这方面评价的有力依据。只有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方法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才能真正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也只有这样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评价,才能从多方面收集信息加以分析,才能收集到真正的信息,达到科学评价的教学功能。
(2)评价时机的全程化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更强调对教学全过程的评价。以往那种仅仅在学习结束后再进行的评价已不能满足科学评价的需要,不能达到科学评价的目的,更有违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新理念,所以,科学课程的评价在时机上必须呈现出多元性。这表现在评价必须伴随于科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而不是仅仅把评价窄化为一种检查教学结果的手段、一种证明。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所形成的科学素养不像知识技能学习一样,一个点一个点地学习,从而可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总结,每一个点、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分别实施评价。它是一个长期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评价者只有对每个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培养与发展进行持续不断的跟踪与调控,随时关注学生在整个科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反应,才能把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所有信息,哪怕是微小的变化,只要是有价值的信息,都记录在案,并做出分析、评价,才可能对学生的科学活动起到及时纠正、鼓励和导向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这种种的反馈,教师就有可能及时改正自己的科学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及时的帮助。所以,科学课的评价要经常地进行,不但教学结束时要进行终结性评价,在教学开始前,就要进行前置性评价,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实际,用于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考虑到学生的背景;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更要开展各类形成性评价。通过一系列间隔性的评价来拓展评价的时间,实现评价时机的多元化与全程化。以此来控制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使得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与良好的状态。
(3)评价结果的模糊化评价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激励,学生都喜欢得到肯定的评价,特别是期末的总评,大家都巴望着老师能给个好分数,既可以满足自我肯定的需要,又可以给家里人一个交待。想到自己读书时,评价结果总是令大家充满复杂的感受,是充满成功感,还是挫折感,是越学越带劲还是越学越懊恼,教师的评价方法将起到主宰的作用。事实上,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想清晰准确地评价学生是很不容易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评价能给学生带来前进的动力,而模糊的评价可能最有利于形成这种力量。比如在给学生进行作业批改时,与其给他打上大红的“×”刺伤学生的积极性,为什么不保留对该题的意见让学生订正后再给他一个满意的成绩呢?只要达到了学习的目标,为什么还要保留学习过程中那个不好的分数呢?而在期末的总评中,与其用甲乙丙丁、优良及格差给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还不如写上一些实质性
《“活”,评价艺术的灵魂(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