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研究性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
浅议研究性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
文/方 巍
摘 要:研究性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究问题、体验生活的过程。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合作交流。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信息技术学科;合作交流
研究性教学论认为,教学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本质在于问题探讨而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教学过程是师生一起探究学问、体验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不断地研究学生心灵、丰富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研究性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精神;研究性教学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研究性教学追求教学行为的创造性、艺术性和情境化意义。我校研究性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标。下面我结合信息技术学科,谈谈自己对研究性教学的一点想法。
一、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激发研究兴趣
情境是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形、氛围、或环境,情境与知识的形成、转化和运用等都有密切关系。教学中的情境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注重情境而进行的教学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1.设置疑点,探索生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识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谬误的多次反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制作误区就是针对教学中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内容、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等预设陷阱,让学生预先体验错误,以杜绝或少犯同样的错误。如,学生习惯了拖动文件来达到将文件移动的目的,这时,可以设置环节让学生将D盘的文件移动到桌面来体会到不同盘符之间的移动是不能用拖动来解决的。
2.利用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诱发思考
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使其具有强大的多媒体互动能力,利用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具有独特的效果,它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特别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诱发思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研究。
3.联系社会、科技和生活创设情境,诱发思考
信息技术是一门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学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也大量接触到和信息技术有关的产品。高中学生非常关注所学知识对社会、科技和生活有怎样的作用,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科技和生活中相关知识的应用,创设情境诱思,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联系社会、科技和生活的角度思考问题。
现在苏南地区学生家中,几乎家家都能宽带上网,在讲授局域网一节时,可以请学生了解自己家中的网络情况,如何用电脑上网,手机是怎样连接到家中网络中去的等情节,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感受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二、在教学中注重合作交流
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上的差异性是在信息技术中开展合作交流的主要原因,学生升入高中,是以文化成绩为主。同一班级的学生因家庭和个体的原因,有部分学生使用计算机非常娴熟,而有些学生也许都没有真正使用过计算机。
合作研究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半是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中学
到的,在课堂上交流学习包括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师生与教学媒体的交流等。
1.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全员参与交流
学生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让自己的想法变成大家讨论的热点,甚至是争论的焦点,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1)教师要为合作学习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给学生带来欢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员参与。(2)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一定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上机操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3)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特别要鼓励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交流。
2.在合作学习中合理分组,任务设计要科学
分组时小组范围要小,如果小组的人数过多就会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离心力”,互相推诿前期任务,最后任务合成的时候也要花相对较多的时间。而相反,小组的成员较少时,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这种主人翁的意识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与合作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要让基础好的学生辅导基础差的学生,实现共同提高,而且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任务以后可以去完成那些有难度的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情况是:小组中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包揽了整个小组中绝大部分工作,而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无所事事,有的甚至借机逃避学习的责任,也就容易出现“能者多劳”的现象。
信息技术教学中操作技能的训练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不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和应用才是最重要的。研究性教学的宗旨是: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诱发思考;学生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要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体验研究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形成精彩观念,分享研究成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升。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浅议研究性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3703.html
文/方 巍
摘 要:研究性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究问题、体验生活的过程。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合作交流。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信息技术学科;合作交流
研究性教学论认为,教学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本质在于问题探讨而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教学过程是师生一起探究学问、体验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不断地研究学生心灵、丰富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研究性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精神;研究性教学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研究性教学追求教学行为的创造性、艺术性和情境化意义。我校研究性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标。下面我结合信息技术学科,谈谈自己对研究性教学的一点想法。
一、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激发研究兴趣
情境是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形、氛围、或环境,情境与知识的形成、转化和运用等都有密切关系。教学中的情境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注重情境而进行的教学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1.设置疑点,探索生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识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谬误的多次反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制作误区就是针对教学中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内容、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等预设陷阱,让学生预先体验错误,以杜绝或少犯同样的错误。如,学生习惯了拖动文件来达到将文件移动的目的,这时,可以设置环节让学生将D盘的文件移动到桌面来体会到不同盘符之间的移动是不能用拖动来解决的。
2.利用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诱发思考
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使其具有强大的多媒体互动能力,利用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具有独特的效果,它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特别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诱发思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研究。
3.联系社会、科技和生活创设情境,诱发思考
信息技术是一门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学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也大量接触到和信息技术有关的产品。高中学生非常关注所学知识对社会、科技和生活有怎样的作用,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科技和生活中相关知识的应用,创设情境诱思,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联系社会、科技和生活的角度思考问题。
现在苏南地区学生家中,几乎家家都能宽带上网,在讲授局域网一节时,可以请学生了解自己家中的网络情况,如何用电脑上网,手机是怎样连接到家中网络中去的等情节,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感受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二、在教学中注重合作交流
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上的差异性是在信息技术中开展合作交流的主要原因,学生升入高中,是以文化成绩为主。同一班级的学生因家庭和个体的原因,有部分学生使用计算机非常娴熟,而有些学生也许都没有真正使用过计算机。
合作研究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半是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中学
到的,在课堂上交流学习包括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师生与教学媒体的交流等。
1.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全员参与交流
学生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让自己的想法变成大家讨论的热点,甚至是争论的焦点,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1)教师要为合作学习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给学生带来欢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员参与。(2)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一定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上机操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3)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特别要鼓励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交流。
2.在合作学习中合理分组,任务设计要科学
分组时小组范围要小,如果小组的人数过多就会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离心力”,互相推诿前期任务,最后任务合成的时候也要花相对较多的时间。而相反,小组的成员较少时,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这种主人翁的意识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与合作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要让基础好的学生辅导基础差的学生,实现共同提高,而且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任务以后可以去完成那些有难度的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情况是:小组中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包揽了整个小组中绝大部分工作,而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无所事事,有的甚至借机逃避学习的责任,也就容易出现“能者多劳”的现象。
信息技术教学中操作技能的训练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不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和应用才是最重要的。研究性教学的宗旨是: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诱发思考;学生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要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体验研究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形成精彩观念,分享研究成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升。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浅议研究性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