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论与语文教学方法
法来控制语文教学过程的前提。
二、黑箱方法和语文教学的控制方式
黑箱和白箱,是对控制论方法的形象说法。所谓黑箱,是在电机工程中出现的,给电机师一个密封箱,对箱内的构造电机师一无所知,但他可以通过箱上的输入接头和输出接头来进行他可以做的观察和操作,电机师所进行的操作方式就是黑箱控制。《控制论导论》的作者艾什比认为:“黑箱理论无非是研究观察者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从认识论上讲,黑箱理论是以我们对所研究的对象一无所知为出发点的。黑箱控制是指即使不明确某装置的内部构造也能加以操作,使投入(目的)和产出(结果)相一致的控制方式。那么何谓白箱呢?维纳在1962年再版的《控制论·序言》中指出:“我把某些具有已知结构的物体叫白箱,用它们表示所求展开式的各项。”可见,当主体对客体的系统结构一无所知时就是黑箱;而把已知结构按一定的关系式表达出来时就是白箱。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使用黑箱方法,如打电话,一般人对话机的结构及原理一无所知,但只要会拨号码,就可以达到通话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学过程的黑箱控制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呢?
黑箱控制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是非常普遍的,它主要有两种控制方式。一种是在闭合系统内进行投入(教学目的)与产出(学习结果)的教学控制,并不关心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涵义。例如教学生认识“来”字,就是典型的黑箱控制方式,教学过程为:听其音、读(认)其形、说其音、写其形,使教学目的以听、读、说、写的方式变换为学习结果,如再稍加点拨,指出这就是“来去”的“来”,便完成了投入与产出的控制。而“来”是一个象形字,本义是“小麦”的意思,后来被假借为“来”字,人们又新造一个“麦”字,“来”反而没有了“麦”的意思。这些对学生甚至对老师来说就是黑箱,教学过程中不关心或者根本不需要知道这些东西。
黑箱控制语文教学的另一种方式,是在闭合的系统内进行投入与产出的教学控制,而在开放的系统中形成学习的心理活动过程,这在我国古代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普遍现象。现代有许多学者在回忆读私塾的时候都认为,那一篇篇文言文当时根本不知所云,但在先生的逼迫之下硬着头皮往下背。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理解力的增强,当时一点不懂的文章渐渐地懂了,而且还时有所悟,到学有所成之时才体会到当年的“死记硬背”为今日的著作等身奠定了何等坚实的基础。那些私塾的老先生们采用的实际上就是黑箱控制方法。
这种黑箱控制教学形式,非常适合古代那种慢节奏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在那个时代,教育和生产几乎是没有关系的,受教育者可以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去“悟彻”,去获得精神上的自给自足。古代教育从内容到形式,既是长期的封建经济的产物,也是封建统治的产物。统治者利用封建教育来控制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于儒术经学古籍史册之中,无暇直面现实和人生,从而达到钳制思想、医学专用精神的目的。但是这种封建教育在客观上却起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作用,就是造就了无数的封建文化精英,发展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究其原因,即是这种封建语文教育在受教育者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的情况下,通过投入与产出的控制,使他们接受了一个整体的东西,从而为以后长期的无限的“悟彻”奠定了坚实的学习基础。这种教育很象古代的“太极术”,你得到的表面上是一个阴阳消长闭合圆,而你对其中奥妙的理解则是长期的、开放的、无穷无尽的。所以,我们在剔除封建教育糟粕的同时,也应该继承其有价值的东西。这种黑箱控制教学方式是以发展的开放的形态来控制学习心理过程的,如果没有在闭合的教学系统内完成投入与产出的控制,那么以后的学习心理活动就象无源之水,根本不可能形成。
黑箱原理控制语文教学的两种方式,其共同点在于都是在闭合的系统内完成投入与产出的教学控制,其区别在于第一种方式不关心教学内容的深层含义和学习心理活动的形成过程,而第二种方式则强调在开放的系统中形成学习心理活动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这两种方式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仍有借鉴的必要。
当然,黑箱控制方法也有许多不足之处,难以适应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趋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需要一种快节奏、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来顺应时代的发展,这便是白箱控制方法。
三、用白箱方法控制教学的重要条件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维纳把“某些具有已知结构的物体叫白箱,用它们表示所求展开式的各项”。把某种已知结构按一定的关系式表达出来,维纳又把这种关系式叫“白箱网络”,他认为,制定白箱网络不是白箱方法的全部目的,而是通过它对系统进行再认识,或者利用它去控制系统以后的过程或预测系统的行为。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白箱控制的“关系式”是根据哪些条件展开并实施的呢?教育控制论告诉我们,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一)闭合系统 前面我们已经对语文教学系统的闭合性下过一个定义:“闭合性指的是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之间的一种具有负反馈学习行为的变换关系。”例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如果把“学习变换观察点、工笔细描、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作为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又出现了下列变换:
变换观察点 工笔细描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 变换观察点 工笔细描↓我们就说这个教学过程是闭合的,教学目的(原象)变换成学习结果(映象),并且出现了变换的循环关系,因而整个教学系统出现负反馈学习行为,教学控制是有效的、合目的性的。如果教学目的不变,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下列变换:
变换观察点 工笔细描 情景交融|
时代背景 段落大意 中心思想 写作特点↓我们就说这个教学过程是非闭合性的,教学目的没有转化成学习结果,原象和映象之间不是变换的循环关系,因而整个教学系统不能出现负反馈学习行为,教学过程是失控的、无目的的。
这种无目的教学方式,目前还普遍左右着中学语文教学。建国初期,苏联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及五环节教学法传入我国,“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渐渐地也作为一种固定程式占领了语文教学讲坛,并一直沿袭至今。无论是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五环节教学方法,还是我国的程式化语文教学模式,在当时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已发展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五环节方法和程式化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教材、适应教材;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培养能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劳动者。从控制论的角度看,现代语文教学是一种“离散型控制”,即没有反馈和调节的控制。这也是造成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而引起人们普遍非议的根本原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要求我们的教育事业不仅要培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劳动者,而是要培养创造社会、发展社会的开拓者。只能认识适应社会的劳动者是被动的、软弱的,而可以创造发展社会的开拓者是能动的、坚强有力的。培养后者,应该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目标。
(二)同构关系 前面我们已经多次提到“同构”这一概念,那么同构关系到底指什么关系呢?为了说明问题,有
《控制论与语文教学方法(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