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的多元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的多元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岳亚军
(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213026)
摘要:多元文化的博弈,给学校德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校德育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要塑造学生的现代德性,实现两者的多元融合——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融合,在德育主题活动中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合。只有了解现代德育的走向,聚焦德育问题的关键,优化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式,才能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学校德育传统美德现代德性多元融合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以往高度集中统一和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正在被多种多样的异质文化环境所取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博弈,给学校德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学校的德育内容由单一走向多元,德育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德育视野由传统走向与现代的融合。
一、 学校德育的二元思考
新时代的学校德育,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促进人的现代德性养成为中心的德育。它包含四个核心要素:以“诚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的教育,以“责任”为核心的为事之德的教育,以“爱国”为核心的为民之德的教育和以“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生存之德的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因内化而升华,必须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和感悟。尽管传统德育存在着以社会为本位,强调人的社会适应性而忽略人的主体存在,把德育目标定位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上,在德育方式上注重德育知识的灌输,把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加以改造和训练的对象来严格要求等弊端,但中华传统美德元素在现代德育的核心要素中清晰可见,它必然是学校德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美德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们这样认为,传统美德就是指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在现代仍然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具体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地说,就是中华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实践活动中积累而成的、稳定的社会优秀道德因素,体现在劳动、生活、思维、行为等方方面面,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精华。
从现代德性的特征上来考察,中华传统美德应当包括三种因素:历史继承性、现实适应性和理想超越性。所谓历史继承性,就是将历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内涵十分丰富的优秀传统美德,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三省吾身、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爱国情操,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等浩然正气,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等昂扬锐气,如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等广阔胸襟,如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等英雄气概,(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道德思维方式,融合在现代德性之中。所谓现实适应性和理想超越性,就是既注重“德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尊重合法的个人利益”等现实性,还要不断超越自身的自然属性而获得一种“内在的卓越或优秀的人性”的发展性,使外在的规范变成内心行为的准则,进而达成个体所具备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内在一致性。
就目前青少年的道德现状来看,一方面,他们生长在一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极大发展的时代,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个性张扬,个体意识、平等意识日渐增强。另一方面,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有的青少年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意志颓废、短视近利,追求享乐、内心空虚;加之因独生子女、传统育儿观念等因素而造成的高期望与高溺爱的畸态,导致一些青少年养成了自私、狭隘等不良习性,缺乏合作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吃苦耐劳,我们不难感受到社会正义感的日渐消失、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这就迫切需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开展了“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相融合”的学校德育的实践研究,期待通过这样的实践研究,促进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夯实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二、 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的多元融合
(一) 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的融合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有自然之趣,又有独特的精神品格。古往今来,无论是名人墨客,还是民间百姓,都喜欢把竹子的品格与人格联系在一起,把谦虚谨慎当作是竹的品格;把坚贞不屈看作是竹的品节;把无私奉献视为竹的风骨;把高风亮节作为竹的灵魂。最重要的是,在“竹子”这个物体上,已经有了一种民族的骨格。用现代的眼光审视“竹子”,不仅彰显其独特个性,还具有追求卓越的特征。以“翠竹”冠名的常州翠竹中学,提出了“建设翠竹文化,发展有灵魂的教育”的核心办学理念。我们认为,建设以“竹子”为内容的学校文化,不仅有物理意义,更有提升学校发展品位、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现实意义,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具有竹子品格的内涵意义。
我们在校园环境文化的布局过程中,以“竹子”为载体,以“竹文化”为内涵,以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相融合为目标,师法园林艺术,坚持取法自然,力求景情交融,实现人文融合。我们精心设计每一个景点,努力达到“看是一幅画、吟是一首诗、品是一种韵”的效果。
走进学校大门,以“金钥匙”水池为界,左边设计了“劲节苑”。诗云:“未出土时先有节,凌云深处总虚心。”竹子有节,而且虚心。整个“劲节苑”有五个层次:第一层是草坪,第二层是翠竹,第三层是慈孝竹,第四层是菲白竹,第五层是青桐。我们还运用了点缀的手法,在慈孝竹的图案里,安放了与其他山石不同
《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的多元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