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作者] 新干县教研室 邓晓帆 新干县金川中学
[内容]
按照吕叔湘先生的大语文观念,语文教学只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因此,要达到这一目的,课外体验是重要的途径。
什么是体验:《淮南子记论训》里说:“故圣人以身体之”。“体验”的准确定义应该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初一语文第一册分八个单元,按照课文反映的生活内容,由近及远进行编排。单元内容顺序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革命生活、自然景物、经济文化生活、科学世界、想象世界。这就充分说明了语文的教学与运用同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离开了生活,语文即变成了空洞的外壳,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教学必然是劳而寡效和枯燥无味了。因此,课外的体验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了。
一般说来,体验有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两类。第一册语文中的教材,有的可以直接体验,有的只能“曲径通幽”间接体验了。这是由于少年儿童的年龄与历史的距离,以及认识特征等等所决定的。
直接体验可分为实践性和观察性体验两类。实践性体验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有意识的主观对客观的活动。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道理。第七单元的《回声》一文,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回声,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它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对于回声这一发生的原理,山里的孩子是有条件的,课外教师带着学生对着峡谷,对着山崖进行有意识的活动,回声发生的原理、条件,回声在科学中运用的知识,不就更加一清二楚了吗?
知觉的高级形态是观察。观察性体验是有目的、有计划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一种知觉过程。观察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一种技能。难怪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这就说明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同时观察经验
告诉我们:一要细致,二要抓住特征,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倘若教师在课外有目的、有计划指导时,既注重观察中的细致和抓住特征,又把长期观察和短期观察,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相结合,那么,对于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不仅是不难理解的,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的学习兴趣。
由于初一学生年龄、认识特征等原因,有的教材内容不可能进行直接体验,只好借助间接体验了,间接体验一般分为迁移性和情景性两种。
迁移性体验是一种因此及彼,举一反三的体验。说得准确一些,实际上是一种类比性体验。教师指导得好,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训练重点的掌握,而且对于课文中的难点突破也是大有裨益的。
《羚羊木雕》是选取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思维矛盾的教材,教师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反映的矛盾,迁移到学生自己家庭中有没有类似的矛盾,指导学生选取一件日常小事进行作文体验。这样既展示了少年与成年人精神世界由不和谐到和谐的过程,又由读到写进行了训练,这岂不是一举两得了?
《背影》里的细节描写是难点。所谓细节是指人物细微的举止行动或是细微情节。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迁移到学生仔细观察提炼父母平日一、二个生活细节后,然后大家讨论评定,学生所选取的细节是不是真实,是不是典型?这样就能理解课文中细节描写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渲染气氛、以少胜多、以一代十的作用,难点不就自然突破了吗?
对于反映革命生活、科学世界和想象世界内容的教材,情景性体验能收到较佳的教学效果。情景性体验即是凭借媒介,创造或再现出类似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思维的一种体验。学生展开了想象,就能在记忆表现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不曾经历的氛围,不曾再现的事物形象,从而加深理解,并在理解中受到教育。实践证明,在教师形象化语言的描述、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革命历史和科幻题材影视的观看、展览馆和博物馆的参观等基础上,拓宽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如临其境,如经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地进行体验。这是学习好这一类教材的最佳途径。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课外体验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升华,是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最佳途径。 体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体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