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真的大学生德育——基于生存论的思考
回答“我是谁”,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显然,人的二次生成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人类文明成果才能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必须成为当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人类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学会生存”,也才有可能“过好的生活”。因此,作为关注人的生存的德育显然要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重要任务。
回答“他是谁”,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承担责任。责任与自由是相伴的,自由选择就意味着承担责任。“一个人只要选择了一个事件,他就得为这件事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他不能把责任推诿于他无法控制的条件,把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说成是不可避免、命中注定、迫不得已、随波逐流的,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对自由的消极“反抗”就是逃避责任,一切不道德的行为就是责任感缺失所导致的。因此,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在生活中必须承担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德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自我担当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一个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人。
回答“我们是谁”,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反思。每个时代的人们都会遭遇到独特的生存问题,而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都会形成独特的历史经验。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经验的积累中,人类才得以不断发展进步。反思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人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才能过可能的生活。基于此,我们的德育也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去反思,引导学生去观照自己、观照他人及观照人类的生存境遇,在反思中培养伦理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构筑精神家园,追寻终极关怀。
3.教育方法:“视阈融合”
由于德育的对象是有生命、有情感和有思想的人,且每一个人的情感和思想都是有差异的。因此,当我们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不仅要理解并接受他们本有的思想道德“视阈”,而且还要主动使作为教育者的我的“视阈”与作为对象的大学生的“视阈”发生碰撞,并在碰撞中使我的“视阈”和学生的“视阈”走向“视阈融合”。一旦师生之间实现了“视阈融合”,教师就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学生亦走进了老师的内心。同时,新的教育语境就形成了,由此教育将进入更广泛和更深入的领域,德育的目的就能一步步实现了。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因此,要实现师生之间的“视阈融合”,就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里所谓的对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言语交流,而是“师生双方以语言、文字等为媒介,进行包括观点、认识、情感、思想、态度和人格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对话”的过程,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一种身心敞亮、相互平等的关系中,各自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一个开放的“思想场域”中双方实现心与心的相遇、碰撞和交融,建构彼此的精神世界和共同的精神世界,最终“充分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增强他们的生命活力,提升他们的生命境界,从而走向人的本身的存在”。
《回归本真的大学生德育——基于生存论的思考(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