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如何走出“乏力”的困境
想不比从前,毕业后从教的年轻教师其思想素质、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对学校传统德育教育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变更、思想特征的把握程度亦是德育教育成败的关键。事实上,学生的思想变化速度远远快于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更新,如何在传统德育目标和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动态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对新时期形势下教师素质的极大考验,附和家长娇宠学生满足其不合理、不正确的要求或着一味的以传统德育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去强制要求学生,都或将导致学校德育教育的失败,甚至造成师生恶化,使德育教育无法正常开展,更不要说实效。
1.4社会文化的诱导是德育教育的劲敌
学校的德育教育和社会文化的熏陶对青少年品德形成而言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两种形式,但二者在一定时期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协调作战”的能力,比如学校德育教育主题滞后于社会文化的主流,或社会文化的主流偏离学校德育教育的本质,都将使青少年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更多的是选择亲近更有实体或实际表现形式的社会文化而不是质朴但相对空泛的德育教育。除了社会就业难的问题导致学生“读书无用论”错误思想的泛滥外,近年来,社会文化中充斥着浓郁的商业气息、“伪”、“宅”当道,相亲节目中赤裸的拜金主义,娱乐节目中奇装异服的所谓时尚、选秀节目中一夜成名的捷径、音像和网络中充斥的色情、凶杀以及种类繁多的电子游戏对鉴证别能力还不够成熟的青少年轮番轰炸,一名艺人的出场费与一项科研成果的奖励不可同日而语,一次狂热的追星过程比学校的理论说教更有魅力,富二代华丽过市带走一片羡慕的目光,这些都严重腐蚀着学生的心灵。诚然,不同职业的存在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需要甚至是必不可少,但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受“膜拜”程度的差异给青少年造成此重彼轻之嫌。大的文化背景下,对于原本就畏苦惧累,贪念享乐的青少年一代提供了“思想腐朽”的温床,致使传统道德理论开始逐步丧失其权威性。社会文化的这种复杂性,使得学校的教育理论不堪一击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不断创新,更加要求学校做好德育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保障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学校教育对学生必须做到“不仅赋予学识,还须铸其品格”[3]。
2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乏力”的对策
2.1坚持以人为本,从家庭德育角度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促进人的解放、人的完善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4]。学生是德育工作的受体,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德育推进,就必须与家长及时沟能,在家长身上多作思想工作,从家庭源头进行改变。这种人性化的德育路线,纠正了家长对孩子培养的错误认识,使学生思想在家庭熏陶下健康成长。另外,学生制造了问题,但也能解决问题,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之间的问题自己解决。把学生对不利因素的好奇心消灭在萌芽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思想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把社会意识转化为自我意识,由教导转化为诱导,进而表现为自觉态度。”因此,在全面推进德育教育的今天,学生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培养创新意识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在和谐氛围下,打造高品质的人生。
2.2加强学校对德育工作的认识程度
学校要认识到德育工作在整体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立足于本校的长远发展,提高认识,坚持德育工作和智育工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将德育工作重新提高到教育目标上。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必须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全社会负责,重视德育教育,有系统地、有组织地、持续性地开展各种德育活动,有固定经济保障、学校领导中有专人负责、制定完整的德育教育计划,做到有步骤、有总结、有表彰,除开展如校园之星、三好学生、优秀班级、先进事迹等常规评比外,还应该举办学生团校、学生党校及系统的文体活动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完备的德育评价体系,并将其做为重要指标之一纳入上述评选。与此同时,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得到德育教育。
2.3强化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教育水平
“教师的人格对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师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十分重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能够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推动作用。为了更好的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德育培训,避免“教师素质都很高,不需要再进行培训和教育”的麻痹意识存在,对教师队伍德育培训形成系统,并辅之以相应的考核体系,尤其青年教师的德育思想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要及时跟进,以形成良好的从教所需要的德育和专业技能基础。同时,做为教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个人形象打造,加强责任感,正确对待名利与学生德育、成绩的关系,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学生为德育主体,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共同目标,更新教育手段,注重和谐教育,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改变“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放任性教育观念,凡事从自身做起,加强德育观念,为学生做好榜样。
2.4加强学校管理,改变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是影响其品德发育的又一个因素。相对于纷扰的社会文化环境,学校是清静、纯洁的独立社会单元,有能力将社会不利因素拒之门外,为学生的成长解除后顾之忧。因此,学校要加强环境的改善,创造优美的绿化环境,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构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舒适的休息场所,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素材,有效地将德育和教育融为一体。学校做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环境,使之与社会不利因素相隔离,避免如黄、赌、毒等不利思想对学生的侵害,而且能减少暴力、犯罪等行为,从而为增强学生品德修养提供保障。学校在德育教育中,要关注学生不同时期的成长心理,适时地使用有教育意义的影视、音像、媒体等对学生进行思想的熏陶,订制品质高尚的书刊读物,使学生重新找到心灵的方向进行道德重建。有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要引入网络资源进行教育工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在这方面, 《学校德育工作如何走出“乏力”的困境(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4485.html
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变更、思想特征的把握程度亦是德育教育成败的关键。事实上,学生的思想变化速度远远快于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更新,如何在传统德育目标和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动态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对新时期形势下教师素质的极大考验,附和家长娇宠学生满足其不合理、不正确的要求或着一味的以传统德育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去强制要求学生,都或将导致学校德育教育的失败,甚至造成师生恶化,使德育教育无法正常开展,更不要说实效。
1.4社会文化的诱导是德育教育的劲敌
学校的德育教育和社会文化的熏陶对青少年品德形成而言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两种形式,但二者在一定时期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协调作战”的能力,比如学校德育教育主题滞后于社会文化的主流,或社会文化的主流偏离学校德育教育的本质,都将使青少年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更多的是选择亲近更有实体或实际表现形式的社会文化而不是质朴但相对空泛的德育教育。除了社会就业难的问题导致学生“读书无用论”错误思想的泛滥外,近年来,社会文化中充斥着浓郁的商业气息、“伪”、“宅”当道,相亲节目中赤裸的拜金主义,娱乐节目中奇装异服的所谓时尚、选秀节目中一夜成名的捷径、音像和网络中充斥的色情、凶杀以及种类繁多的电子游戏对鉴证别能力还不够成熟的青少年轮番轰炸,一名艺人的出场费与一项科研成果的奖励不可同日而语,一次狂热的追星过程比学校的理论说教更有魅力,富二代华丽过市带走一片羡慕的目光,这些都严重腐蚀着学生的心灵。诚然,不同职业的存在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需要甚至是必不可少,但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受“膜拜”程度的差异给青少年造成此重彼轻之嫌。大的文化背景下,对于原本就畏苦惧累,贪念享乐的青少年一代提供了“思想腐朽”的温床,致使传统道德理论开始逐步丧失其权威性。社会文化的这种复杂性,使得学校的教育理论不堪一击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不断创新,更加要求学校做好德育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保障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学校教育对学生必须做到“不仅赋予学识,还须铸其品格”[3]。
2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乏力”的对策
2.1坚持以人为本,从家庭德育角度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促进人的解放、人的完善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4]。学生是德育工作的受体,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德育推进,就必须与家长及时沟能,在家长身上多作思想工作,从家庭源头进行改变。这种人性化的德育路线,纠正了家长对孩子培养的错误认识,使学生思想在家庭熏陶下健康成长。另外,学生制造了问题,但也能解决问题,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之间的问题自己解决。把学生对不利因素的好奇心消灭在萌芽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思想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把社会意识转化为自我意识,由教导转化为诱导,进而表现为自觉态度。”因此,在全面推进德育教育的今天,学生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培养创新意识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在和谐氛围下,打造高品质的人生。
2.2加强学校对德育工作的认识程度
学校要认识到德育工作在整体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立足于本校的长远发展,提高认识,坚持德育工作和智育工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将德育工作重新提高到教育目标上。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必须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全社会负责,重视德育教育,有系统地、有组织地、持续性地开展各种德育活动,有固定经济保障、学校领导中有专人负责、制定完整的德育教育计划,做到有步骤、有总结、有表彰,除开展如校园之星、三好学生、优秀班级、先进事迹等常规评比外,还应该举办学生团校、学生党校及系统的文体活动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完备的德育评价体系,并将其做为重要指标之一纳入上述评选。与此同时,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得到德育教育。
2.3强化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教育水平
“教师的人格对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师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十分重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能够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推动作用。为了更好的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德育培训,避免“教师素质都很高,不需要再进行培训和教育”的麻痹意识存在,对教师队伍德育培训形成系统,并辅之以相应的考核体系,尤其青年教师的德育思想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要及时跟进,以形成良好的从教所需要的德育和专业技能基础。同时,做为教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个人形象打造,加强责任感,正确对待名利与学生德育、成绩的关系,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学生为德育主体,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共同目标,更新教育手段,注重和谐教育,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改变“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放任性教育观念,凡事从自身做起,加强德育观念,为学生做好榜样。
2.4加强学校管理,改变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是影响其品德发育的又一个因素。相对于纷扰的社会文化环境,学校是清静、纯洁的独立社会单元,有能力将社会不利因素拒之门外,为学生的成长解除后顾之忧。因此,学校要加强环境的改善,创造优美的绿化环境,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构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舒适的休息场所,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素材,有效地将德育和教育融为一体。学校做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环境,使之与社会不利因素相隔离,避免如黄、赌、毒等不利思想对学生的侵害,而且能减少暴力、犯罪等行为,从而为增强学生品德修养提供保障。学校在德育教育中,要关注学生不同时期的成长心理,适时地使用有教育意义的影视、音像、媒体等对学生进行思想的熏陶,订制品质高尚的书刊读物,使学生重新找到心灵的方向进行道德重建。有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要引入网络资源进行教育工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在这方面, 《学校德育工作如何走出“乏力”的困境(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