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德育管理论文 >> 正文

德育教育论文: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及原则


动力之一。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渗透德育时应该结合学生的正当需求。例如,教师在讲授市场营销学时,介绍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需要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我们不能以背信弃义、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等方式来实现所谓的“发财梦”。这时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法纪等方面的教育。让大学生明确只有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个人的正当欲望才能实现。教师结合学生的这种正当欲望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接受,这样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人文性与学科性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过程是师生之间和谐共处和交互影响的过程,是心灵的相遇和思想的沟通。如果教师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只表现出理性和冷漠,德育就会演变成机械的“说教”和缺乏人情味的“管教”。富有人文情怀的教师始终高度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始终体现仁慈、关怀、公平、正义,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当然,这种人文性应该与学科性结合起来进行德育渗透。所谓学科性原则就是在其他各科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避免临时性的“穿鞋戴帽”式的“渗透”。比如,在数学、物理、化学的教学中,我们利用教学内容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勇气、严谨求实的实验作风、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德育教育,也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道德、法纪等方面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如果不和实践结合起来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甚至给有的学生造成逆反心理,很难取得实际的德育效果。德育的关键是实践,其教育的效果如何,最终是由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卜反映出来。所以,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用马克恩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更要重视学生在实践中行为的养成,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来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努力做到寓教育于娱乐、寓教育于指导、寓教育于实践活动。
  
  (四)自然性、连续性与持久性相结合的原则
  
  渗透德育过程中的自然性原则,就是指学生在并不感觉到自己“被教育”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并能将课程教学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学科教师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不要抛开教材这个载体,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政治说教,而应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它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去。这种渗透的方法强度最弱,但影响效果相当大,以隐蔽教育动机为表现形式。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竭力把学生的集体活动组织得使学生不把道德行为看作是教师为了实现他的想法而必须进行的一种练习,一种有意安排的行动”。这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外,由于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德育的渗透必须坚持连续性和持久性的原则,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甚至有的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出现反复性等特点。鉴于此,例如部分大学生厌学、缺乏社会责任感、不讲诚信、考试舞弊及酗酒等思想行为方面的问题,要求教育者“诲人不倦”,只有经过长期熏陶、反复渗透,才能把德育理念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优的社会有用人才。道德教育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还应突破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狭隘视野,多方面拓宽道德教育渠道,构建多元化的德育网络,注重渗透德育的原则,使施加在大学生身上的德育影响减少冲突,形成最大合力,全方位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
  
 

《德育教育论文: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及原则(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465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德育管理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