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景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
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
(一)工业反补农业。在确保工业发展的同时,妥善处理工业用地和村庄建设、农民建房用地的矛盾,地方政府应克服财政困难的矛盾,千方百计通过各种筹资渠道和形式来筹措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和建设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实行工业反补农业,形成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四面山景区以旅游为主。年初,市委十一届六次全委会提出了建设“两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把建设“以四面山为龙头的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作为建设“两地一中心”战略的重要内容,把“旅游兴市”与“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和谐江津”共同作为促进江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标志着景区旅游业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二)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工作虽然艰难,但只要政策指导到位、激励有效,一定能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农民的积极性,顺利推动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管理。新农村建设一是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划来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规范开展;二是应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验收机制,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强化管理。
(四)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规划起点可高一些,要求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要求住宅设计户型适宜、结构合理、立面完美。而要做到这一切,除了要求村级经济实力雄厚农民富裕作为实施基础外,作为政府,还需要通过政策的推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财政应安排适当补助资金,以帮助、吸引农民进新农村建房,保障新农村建设逐步推开。
(五)从实际出发。一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千万不可学我们在书本上看到过的“大跃进”的搞法。
二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四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广大农村点多面广,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着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
五是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
对我们而言,就要严格按照四面山景区的整体规划,建设有四面山特色的景区新农村。如正在运作当中的红石镇。
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
(一)科学规划。政府部门要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应高起点规划建设,条件差一些的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模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要提高房屋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千万不能乱建乱搭,影响景区形象。
(二)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各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搞好服务,形成合力。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规划建设部门要抓好村镇规划建设,及时做好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提供尽量多的村镇规划、房屋设计图纸供各地参考,并负责对从事规划工作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国土部门应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交通部门应抓好村镇公路勘察设计,协助搞好中心村主干道的规划设计;卫生、城建、农业部门应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所和沼气池建设;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部门要协调配合,做好中心村及自然村落的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工作;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村民自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通过村级自治组织经常性地开展有的地方已开展的“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庄”、“信用村”、“信用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四)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民众的参与。要通过深入宣传、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和动员广大民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同时还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五)加强领导。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把新农村建设摆上当地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论证,颁布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按规划办事。当地政府应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指导协调和督促。
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民为主体
五中全会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其最终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投身新农村建设,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走向富裕、迈向文明,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优秀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共享现代文明的成果。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因此,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在实践中切实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一)以农民为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这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多年来农村工作经验的深刻总结。建立村民理事会,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积极推进农村社会自治,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办法。在新农村建设中,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并不排斥政府的管理职能,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引导和激励。这就要求各级党政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准确进行角色定位,不断完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以农民为主体,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科学切入、循序渐进、务求实效。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公共财力仍很有限。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科学规划,确立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要选准切入点,注重从群众迫切希望解决而目前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就医难、供养难、增收难、阵地难、照明难、生活难、上学难、学习难等难题。让农民从看得见的实惠中受到触动,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决防止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村镇建设的倾向,始终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的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同时,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即急与缓的关系,既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又不急于求成、浮躁冒进;远与近的关系,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点与面的关系,鼓励基础好的村落先行一步,建成示范点,以点带面。惟有如此,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四面山的四个村中,林海村要率先行动、作出示范,头道村和洪洞村要紧追不放,燕子村也不能按兵不动。
(三)以农民为主体,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民需要的新农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到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坚持以农民为本,从各地农村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庄建设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相区别,体现农村的特色,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坚持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做到人与自然和谐,既展现农村的田园风光,又彰显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这和我们过去提的生命山、生态山、文明山、文化山是一脉相承的。要坚持因乡镇、因村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做到百花齐放,不搞一刀切。村庄改造宜“一村一策”,采取整治空心村、村庄整修、整体拆旧建新、建设农民社区新村和自然生态农庄等不同的模式,引导农民在规划区修建各具特色的住宅,形成不同风格的村落,决不能搞成千村一面。
(四)以农民为主体,必须落实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形成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合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虽是广大农民,但仅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尽其所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既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全社会的责任。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财政投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统筹安排和集约投放各类支农资金。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新农村建设对口帮扶活动,形成社会各界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浓厚氛围。
(五)以农民为主体,必须培育新农民,抓住发展农民教育的关键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新的、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进入21世纪,农民素质尽管有了一些提高,但大多数农民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提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差距更大一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倡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创造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享受建设成果的也应是农民,因此,培育新农民应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发展农民教育必须抓住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要努力解决好农民教育的投入问题、农民教育的体系建设问题、农民教育的监督检查问题、农民教育的激励机制问题。推进农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除了政府支持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者的努力外,要唤醒全社会重视农民教育的意识,利用社会力量举办农民教育;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教育工作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民教育的长效机制。
建设新农村就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说到这里,我想多说几句。我们的村社干部,有时干了很多实事,可就是不善于总结,精于提高,长于提炼。这是不行的。我们不但要长于“埋头拉车”,还要长于“抬头看路”。那次在洪洞村检查先进性教育活动,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你们是一村的带头人,尚且如此,村民的素质就可想而知。我认为这个问题有点让人“触目惊心”。
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党在十六大以来先后提出“统筹城乡”、“两个取向”、“建设新农村”,三者之间有着非常清晰的逻辑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战略思路,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战略具体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明确这些十分丰富的内容,同时要抓住农村全部工作的“龙头”和“主线”。抓住了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抓住了这个“主线”,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
(一)发展是根本。农村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的战略性转型。
一是要实现农业产业技术基础转型,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耕作技术,不断增加科技含量,以标准化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注重提高农业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的产出率。按照“农业围绕旅游调整”的思路,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抓住“一个菜、一个桃、一只蛙”做农业文章。
二是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有内在动力的生产者自主行为,适应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的多样化,进行农业产业的供给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是要实现农业产业组织转型,加快农业工业化、产业化步伐,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形成专业性的产业组织,发挥分工优势,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形成规模效益。同时,要通过开展“一推双带”活动等多种渠道努力减少富余农民,搞好政策扶持,坚持双层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二)政府是主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新任务、开创性工作和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投资建设体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三)农民是主体。能否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变管理为服务,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真正发挥农民群众在筹集建设管理资金、选择建设项目、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切忌违背农民意愿,越俎代庖、“一相情愿”搞新农村建设,更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党政 《建设景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4760.html
(一)工业反补农业。在确保工业发展的同时,妥善处理工业用地和村庄建设、农民建房用地的矛盾,地方政府应克服财政困难的矛盾,千方百计通过各种筹资渠道和形式来筹措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和建设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实行工业反补农业,形成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四面山景区以旅游为主。年初,市委十一届六次全委会提出了建设“两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把建设“以四面山为龙头的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作为建设“两地一中心”战略的重要内容,把“旅游兴市”与“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和谐江津”共同作为促进江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标志着景区旅游业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二)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工作虽然艰难,但只要政策指导到位、激励有效,一定能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农民的积极性,顺利推动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管理。新农村建设一是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划来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规范开展;二是应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验收机制,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强化管理。
(四)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规划起点可高一些,要求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要求住宅设计户型适宜、结构合理、立面完美。而要做到这一切,除了要求村级经济实力雄厚农民富裕作为实施基础外,作为政府,还需要通过政策的推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财政应安排适当补助资金,以帮助、吸引农民进新农村建房,保障新农村建设逐步推开。
(五)从实际出发。一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千万不可学我们在书本上看到过的“大跃进”的搞法。
二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四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广大农村点多面广,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着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
五是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
对我们而言,就要严格按照四面山景区的整体规划,建设有四面山特色的景区新农村。如正在运作当中的红石镇。
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
(一)科学规划。政府部门要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应高起点规划建设,条件差一些的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模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要提高房屋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千万不能乱建乱搭,影响景区形象。
(二)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各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搞好服务,形成合力。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规划建设部门要抓好村镇规划建设,及时做好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提供尽量多的村镇规划、房屋设计图纸供各地参考,并负责对从事规划工作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国土部门应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交通部门应抓好村镇公路勘察设计,协助搞好中心村主干道的规划设计;卫生、城建、农业部门应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所和沼气池建设;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部门要协调配合,做好中心村及自然村落的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工作;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村民自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通过村级自治组织经常性地开展有的地方已开展的“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庄”、“信用村”、“信用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四)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民众的参与。要通过深入宣传、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和动员广大民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同时还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五)加强领导。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把新农村建设摆上当地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论证,颁布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按规划办事。当地政府应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指导协调和督促。
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民为主体
五中全会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其最终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投身新农村建设,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走向富裕、迈向文明,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优秀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共享现代文明的成果。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因此,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在实践中切实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一)以农民为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这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多年来农村工作经验的深刻总结。建立村民理事会,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积极推进农村社会自治,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办法。在新农村建设中,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并不排斥政府的管理职能,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引导和激励。这就要求各级党政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准确进行角色定位,不断完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以农民为主体,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科学切入、循序渐进、务求实效。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公共财力仍很有限。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科学规划,确立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要选准切入点,注重从群众迫切希望解决而目前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就医难、供养难、增收难、阵地难、照明难、生活难、上学难、学习难等难题。让农民从看得见的实惠中受到触动,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决防止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村镇建设的倾向,始终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的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同时,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即急与缓的关系,既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又不急于求成、浮躁冒进;远与近的关系,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点与面的关系,鼓励基础好的村落先行一步,建成示范点,以点带面。惟有如此,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四面山的四个村中,林海村要率先行动、作出示范,头道村和洪洞村要紧追不放,燕子村也不能按兵不动。
(三)以农民为主体,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民需要的新农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到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坚持以农民为本,从各地农村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庄建设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相区别,体现农村的特色,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坚持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做到人与自然和谐,既展现农村的田园风光,又彰显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这和我们过去提的生命山、生态山、文明山、文化山是一脉相承的。要坚持因乡镇、因村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做到百花齐放,不搞一刀切。村庄改造宜“一村一策”,采取整治空心村、村庄整修、整体拆旧建新、建设农民社区新村和自然生态农庄等不同的模式,引导农民在规划区修建各具特色的住宅,形成不同风格的村落,决不能搞成千村一面。
(四)以农民为主体,必须落实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形成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合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虽是广大农民,但仅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尽其所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既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全社会的责任。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财政投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统筹安排和集约投放各类支农资金。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新农村建设对口帮扶活动,形成社会各界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浓厚氛围。
(五)以农民为主体,必须培育新农民,抓住发展农民教育的关键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新的、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进入21世纪,农民素质尽管有了一些提高,但大多数农民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提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差距更大一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倡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创造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享受建设成果的也应是农民,因此,培育新农民应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发展农民教育必须抓住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要努力解决好农民教育的投入问题、农民教育的体系建设问题、农民教育的监督检查问题、农民教育的激励机制问题。推进农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除了政府支持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者的努力外,要唤醒全社会重视农民教育的意识,利用社会力量举办农民教育;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教育工作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民教育的长效机制。
建设新农村就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说到这里,我想多说几句。我们的村社干部,有时干了很多实事,可就是不善于总结,精于提高,长于提炼。这是不行的。我们不但要长于“埋头拉车”,还要长于“抬头看路”。那次在洪洞村检查先进性教育活动,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你们是一村的带头人,尚且如此,村民的素质就可想而知。我认为这个问题有点让人“触目惊心”。
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党在十六大以来先后提出“统筹城乡”、“两个取向”、“建设新农村”,三者之间有着非常清晰的逻辑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战略思路,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战略具体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明确这些十分丰富的内容,同时要抓住农村全部工作的“龙头”和“主线”。抓住了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抓住了这个“主线”,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
(一)发展是根本。农村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的战略性转型。
一是要实现农业产业技术基础转型,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耕作技术,不断增加科技含量,以标准化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注重提高农业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的产出率。按照“农业围绕旅游调整”的思路,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抓住“一个菜、一个桃、一只蛙”做农业文章。
二是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有内在动力的生产者自主行为,适应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的多样化,进行农业产业的供给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是要实现农业产业组织转型,加快农业工业化、产业化步伐,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形成专业性的产业组织,发挥分工优势,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形成规模效益。同时,要通过开展“一推双带”活动等多种渠道努力减少富余农民,搞好政策扶持,坚持双层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二)政府是主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新任务、开创性工作和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投资建设体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三)农民是主体。能否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变管理为服务,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真正发挥农民群众在筹集建设管理资金、选择建设项目、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切忌违背农民意愿,越俎代庖、“一相情愿”搞新农村建设,更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党政 《建设景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