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德育教育的论文
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校训,如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等是其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其次,要对学生的各种文化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积极的文化活动活跃校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选择能力;再次,加强民办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的建设。风气的问题其实质是由价值理念所决定的。在教育产业化大背景下产生的民办高校的市场驱动性使得其没有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等。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必须优化民办高校的风气,形成正气的校风、严谨的教风、求实的学风,使得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自觉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3.优化校园制度环境。德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常态化,因而,需要稳定的德育制度予以保障。目前,民办高校在教育管理和学生管理运行上的机制比较灵活,但基本上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国家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监管也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保障。虽然国家现已向民办高校派了党委书记或督导专员,但对于民办高校的许多具体工作难以深入,党组织在民办高校的凝聚力不强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因此,从国家层面要加大对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制度监督,对民办高校德育方式、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要有硬性指标。而民办高校自身也要对德育工作制定稳定的人性化的制度,保持德育工作的稳定和持续,使得民办高校的德育工作不致被边缘化。
4.优化校园的人际环境。卡耐基曾经指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基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即与人相处和合作的品德和能力。而与人相处和合作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也是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中互动的结果。影响德育功能发挥的环境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民办高校师生关系较为冷漠,很多教师是兼职教师,教学责任感不强,对学生的关怀不够;民办高校学生层次不同,多数家庭条件好,很多同学高傲、自我封闭,集体观念淡薄等,同龄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存在障碍,这也增加了民办高校德育的复杂性。因此,要优化德育环境也要优化民办高校的人际关系环境。一是要稳定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的责任观和使命感,促成师生良性关系形成;二是注意对同学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培养人际交往的技巧,进而优化同龄人的人际交往环境。
(二)社会德育环境的优化
大学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德育过程不是在封闭的“净化”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社会环境对大学德育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当前开放性的社会大背景下,民办高校在同样面临着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网络媒体的冲击等社会环境的挑战下,还要面临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种种不公平的对待,当德育的内容与学生面临的社会现实相悖,只能弱化民办高校德育的功能而强化学生对德育活动的逆反情绪,这种消极的社会环境严重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德育作用的发挥,也必将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长久发展。若要增强民办高校的德育效果,势必要从宏观上优化民办高校的社会德育环境,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首先,国家在宏观上要给予民办高等教育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消除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歧视性政策。国家今后要出台一系列扭转教育不公平现状的法律、法规,使得民办高校学生与公办高校学生在就业、深造、评优、社会实践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益和机会。其次,积极发挥国家媒体的舆论功能,培育公正对待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国家可以通过主流媒体,如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大型活动等加强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澄清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种种误解和偏见,消解民办高校德育的困境。再次,社会各界对待民办高校及其学生要给予客观、公正的对待和评价。尤其是在招聘、就业、社会实践、公务员录取等方面能够一视同仁、实事求是。最后,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社会德育环境监管的力度,对校园周围的娱乐场所、网吧等要清除,对不良的文化信息、网络信息进行屏蔽,对社会的道德失范现象进行正向引导,对违法犯罪活动进行严惩等等。
以上仅仅是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探讨对民办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化问题,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民办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化还包括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社区德育环境的优化、心理德育环境的优化等等,在这里,由于篇幅所限,不再探讨 《有关大学德育教育的论文》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4995.html
3.优化校园制度环境。德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常态化,因而,需要稳定的德育制度予以保障。目前,民办高校在教育管理和学生管理运行上的机制比较灵活,但基本上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国家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监管也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保障。虽然国家现已向民办高校派了党委书记或督导专员,但对于民办高校的许多具体工作难以深入,党组织在民办高校的凝聚力不强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因此,从国家层面要加大对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制度监督,对民办高校德育方式、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要有硬性指标。而民办高校自身也要对德育工作制定稳定的人性化的制度,保持德育工作的稳定和持续,使得民办高校的德育工作不致被边缘化。
4.优化校园的人际环境。卡耐基曾经指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基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即与人相处和合作的品德和能力。而与人相处和合作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也是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中互动的结果。影响德育功能发挥的环境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民办高校师生关系较为冷漠,很多教师是兼职教师,教学责任感不强,对学生的关怀不够;民办高校学生层次不同,多数家庭条件好,很多同学高傲、自我封闭,集体观念淡薄等,同龄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存在障碍,这也增加了民办高校德育的复杂性。因此,要优化德育环境也要优化民办高校的人际关系环境。一是要稳定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的责任观和使命感,促成师生良性关系形成;二是注意对同学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培养人际交往的技巧,进而优化同龄人的人际交往环境。
(二)社会德育环境的优化
大学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德育过程不是在封闭的“净化”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社会环境对大学德育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当前开放性的社会大背景下,民办高校在同样面临着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网络媒体的冲击等社会环境的挑战下,还要面临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种种不公平的对待,当德育的内容与学生面临的社会现实相悖,只能弱化民办高校德育的功能而强化学生对德育活动的逆反情绪,这种消极的社会环境严重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德育作用的发挥,也必将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长久发展。若要增强民办高校的德育效果,势必要从宏观上优化民办高校的社会德育环境,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首先,国家在宏观上要给予民办高等教育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消除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歧视性政策。国家今后要出台一系列扭转教育不公平现状的法律、法规,使得民办高校学生与公办高校学生在就业、深造、评优、社会实践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益和机会。其次,积极发挥国家媒体的舆论功能,培育公正对待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国家可以通过主流媒体,如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大型活动等加强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澄清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种种误解和偏见,消解民办高校德育的困境。再次,社会各界对待民办高校及其学生要给予客观、公正的对待和评价。尤其是在招聘、就业、社会实践、公务员录取等方面能够一视同仁、实事求是。最后,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社会德育环境监管的力度,对校园周围的娱乐场所、网吧等要清除,对不良的文化信息、网络信息进行屏蔽,对社会的道德失范现象进行正向引导,对违法犯罪活动进行严惩等等。
以上仅仅是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探讨对民办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化问题,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民办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化还包括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社区德育环境的优化、心理德育环境的优化等等,在这里,由于篇幅所限,不再探讨 《有关大学德育教育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