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德育教育的论文
有关大学德育教育的论文
试论民办高校德育环境优化的迫切性及路径选择
周剑娜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
摘要: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受一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民办高校的德育效果与德育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民办高校的德育环境面临着众多挑战,要强化民办高校的德育功能,必须对其德育环境进行优化、整合,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办高校;德育;环境;优化
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德育也不例外。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兴实体,其德育环境没有完备的制度保障,缺乏厚重的文化积淀,更未形成优良的德育传统,甚至没有完善的德育环境景观等。加上民办高校在投资主体、办学体制等方面与公办高校的不同,民办高校寻求私利性与公益性的博弈结果往往是以牺牲德育为代价。因此,多数民办高校对于德育环境的主动优化就更不会涉及。但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教育的目标都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民办高校的德育目标也绝不会降低,这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而要强化民办高校的德育环节,就必然要优化民办高校的德育环境,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一、民办高校德育环境优化的迫切性
德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人的德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如果按照其范围来划分,大致可分为社会德育环境、学校德育环境和家庭德育环境等。目前,民办高校德育环境不容乐观,除了和其他公办高校一样面临着时代转型、文化多元、网络媒体的冲击等新的环境挑战外,民办高校的德育环境还存在着自身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从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来看,由于民办高校的投资主体单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得校园内外的娱乐场所、网吧等广泛存在,谋求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民办高校多数采取默认的态度,严重恶化了民办高校的校园德育环境;另外,从民办高校求生存、求发展的角度而言,为吸引生源、壮大规模,民办高校以市场价值取向作为培养人才的原则,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训,忽视其德育的培养,造成教师、学生都不重视德育,使得学校德育人文环境进一步恶化。二是从民办高校学生特点来看,民办高校普遍生源层次不高,综合素质差,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生活大方、纪律涣散,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也使得民办高校的校风、学风、考风等都较差,难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缺乏人文精神,也使得民办高校的文化德育环境较差。三是由于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存在着众多不客观的评价,有些个人、媒体、用人单位等对民办高校学生甚至带有某种歧视和贬低,使得民办高校学生的社会处境和心理感受也与公办高校学生有很大的不同,民办高校社会德育环境令人堪忧。四是民办高校德育制度不系统、不连贯,也使得民办高校没有稳定的制度德育环境。国家虽然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但对于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仍缺乏操作性的制度等。以上种种都增加了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若要提升民办高校德育水平,势必要优化民办高校的德育环境。
二、民办高校德育环境优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理论观点认为,人既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也能积极能动的影响环境。l21大学生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环境的产物,或者确切的说是大学德育环境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的意识起初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 (凹丫丫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德育环境是每个德育对象个体思想品德建构的重要因素和必要前提。德育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个体与德育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主观与客观达成一致,外在与内在的整合统一。德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者施教的效果,被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接受程度,从这一意义而言,德育环境在高校德育中也是关键的环节,而民办高校由于市场利益的驱动、办学体制的特殊、生源情况的复杂等因素,使得德育环境更待优化,这实质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的,即环境改变了人,人也改变了环境,人与环境的互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客体主体化,主体也在客体化。民办高校德育环境与德育对象的关系亦为如此。
三、民办高校德育环境优化的路径选择
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化是当前高等教育阶段德育环节函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但对于民办高等院校而言,其德育环境的优化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路径选择,对此,我主要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校园德育环境的优化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高校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因此,创设和优化校园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校园的自然景观、教学条件、建筑风格等;软环境包括校园的文化环境、人际环境、校风、学风等等,要优化民办高校的校园德育环境就要从这些方面人手:
1.优化校园物质环境。民办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创建品味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优美的校园景观、独具特色的校园建筑、完善的校园基础设施是德育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激励学生的成长等。总之,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达到环境育人的境界。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文化是校园中的软环境,其核心体现为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它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等,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影响潜移默化但却非常深刻、久远。民办高校起步较晚,没有良好的文化积淀,多数民办高校并未形成独具特色的核心校园精神,加之民办高校的市场驱利性和学生功利性特征明显,使得民办高校的校风、学风较差,其文化育人环境不容乐观。优化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首先要结合各个民办高校自身特 《有关大学德育教育的论文》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4995.html
试论民办高校德育环境优化的迫切性及路径选择
周剑娜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
摘要: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受一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民办高校的德育效果与德育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民办高校的德育环境面临着众多挑战,要强化民办高校的德育功能,必须对其德育环境进行优化、整合,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办高校;德育;环境;优化
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德育也不例外。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兴实体,其德育环境没有完备的制度保障,缺乏厚重的文化积淀,更未形成优良的德育传统,甚至没有完善的德育环境景观等。加上民办高校在投资主体、办学体制等方面与公办高校的不同,民办高校寻求私利性与公益性的博弈结果往往是以牺牲德育为代价。因此,多数民办高校对于德育环境的主动优化就更不会涉及。但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教育的目标都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民办高校的德育目标也绝不会降低,这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而要强化民办高校的德育环节,就必然要优化民办高校的德育环境,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一、民办高校德育环境优化的迫切性
德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人的德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如果按照其范围来划分,大致可分为社会德育环境、学校德育环境和家庭德育环境等。目前,民办高校德育环境不容乐观,除了和其他公办高校一样面临着时代转型、文化多元、网络媒体的冲击等新的环境挑战外,民办高校的德育环境还存在着自身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从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来看,由于民办高校的投资主体单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得校园内外的娱乐场所、网吧等广泛存在,谋求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民办高校多数采取默认的态度,严重恶化了民办高校的校园德育环境;另外,从民办高校求生存、求发展的角度而言,为吸引生源、壮大规模,民办高校以市场价值取向作为培养人才的原则,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训,忽视其德育的培养,造成教师、学生都不重视德育,使得学校德育人文环境进一步恶化。二是从民办高校学生特点来看,民办高校普遍生源层次不高,综合素质差,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生活大方、纪律涣散,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也使得民办高校的校风、学风、考风等都较差,难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缺乏人文精神,也使得民办高校的文化德育环境较差。三是由于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存在着众多不客观的评价,有些个人、媒体、用人单位等对民办高校学生甚至带有某种歧视和贬低,使得民办高校学生的社会处境和心理感受也与公办高校学生有很大的不同,民办高校社会德育环境令人堪忧。四是民办高校德育制度不系统、不连贯,也使得民办高校没有稳定的制度德育环境。国家虽然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但对于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仍缺乏操作性的制度等。以上种种都增加了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若要提升民办高校德育水平,势必要优化民办高校的德育环境。
二、民办高校德育环境优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理论观点认为,人既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也能积极能动的影响环境。l21大学生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环境的产物,或者确切的说是大学德育环境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的意识起初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 (凹丫丫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德育环境是每个德育对象个体思想品德建构的重要因素和必要前提。德育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个体与德育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主观与客观达成一致,外在与内在的整合统一。德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者施教的效果,被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接受程度,从这一意义而言,德育环境在高校德育中也是关键的环节,而民办高校由于市场利益的驱动、办学体制的特殊、生源情况的复杂等因素,使得德育环境更待优化,这实质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的,即环境改变了人,人也改变了环境,人与环境的互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客体主体化,主体也在客体化。民办高校德育环境与德育对象的关系亦为如此。
三、民办高校德育环境优化的路径选择
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化是当前高等教育阶段德育环节函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但对于民办高等院校而言,其德育环境的优化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路径选择,对此,我主要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校园德育环境的优化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高校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因此,创设和优化校园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校园的自然景观、教学条件、建筑风格等;软环境包括校园的文化环境、人际环境、校风、学风等等,要优化民办高校的校园德育环境就要从这些方面人手:
1.优化校园物质环境。民办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创建品味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优美的校园景观、独具特色的校园建筑、完善的校园基础设施是德育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激励学生的成长等。总之,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达到环境育人的境界。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文化是校园中的软环境,其核心体现为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它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等,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影响潜移默化但却非常深刻、久远。民办高校起步较晚,没有良好的文化积淀,多数民办高校并未形成独具特色的核心校园精神,加之民办高校的市场驱利性和学生功利性特征明显,使得民办高校的校风、学风较差,其文化育人环境不容乐观。优化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首先要结合各个民办高校自身特 《有关大学德育教育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