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论文: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及对策初探
德育教育论文: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及对策初探
洪东
知就是认识,行就是实践。德育的知行统一,指教育者通过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达到在内心世界对德育有一定程度的自觉认知和接受,并在实践中能达到不断身体力行之目的。实现知行统一是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努力使学生做到道德知行统一,是德育的根本目标。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作为德育工作者经常遇到学生的德育实践与德育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不能为却偏偏为之,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学生的“知行不一”
一、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
1.愚陋无知。学生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是一个自我发展不完善的人,知识、经验、能力都还在逐渐形成过程和完善中,哪些行为能做,哪些行为不能做他们并不是都清楚,还有许多与自己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德育规范、社会规范他们并不知道,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客观、公正的是非判断,往往是以自己的纯主观愿望来决定行为的取舍,容易出现一念之差失之千里的悲剧。
2.知之不真。在德育实践中,经常出现学生明明知道不该做的事情却做了,该做的事却没有做好,当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时,才发现他们只是简单地知道该不该做,却不清楚为什么要做或为什么不做,不理解这样做或不做的深刻内涵,知的是皮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知是伪知,不是真知。
3.行为无范。学生行为失范,不外乎两种情形:一是学生不清楚社会规范,不知道什么该不该做,这容易出现行为失范;二是清楚社会规范却没有能按社会的要求做好。学生了解并深刻理解了德育内容、存在的必要性及意义后,对于不该做的事能够约束自己不做,但对自己该做的事却不一定能够做得好,因为知道了该做,并不等于知道了该怎么做,并不等于知道该怎么做好。
4.缺少督导。学生知行不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学生的知与行缺乏有效的督导。常言道,“缺乏监督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其实也可以说“缺少监督的行为必将导致放纵”。学生的德育实践需要自身的知情意行的统一,需要自身付出极大的主观努力;对人来说,总有惰性,总想趋利避害,长时间按德育要求和社会规范进行德育实践是艰苦的事情,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一旦失去有效的督导,学生很容易在周边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逐渐偏离内心中确立的行为规范,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会慢慢减少,对自己的行为渐渐放松,直至完全放纵自己。
二、如何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1.求真求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的德育的实践,需要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德育认知。学生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德育认知呢?学生需要的是在求真求实的德育实践中追求“真、善、美”的至高道德境界。“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工作者想让学生达到的理想境界之一。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求真求实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对自己的要求。
让学生明确做一个知行统一的人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当前,我国正在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让公民做到言行一致,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我国每年因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亿。
2.明确规范。“知行统一”对学生层面来讲,可以从做人、做学问两个内容来规范的。体现在做人上,学生就是依据思想品德结构,知情信意行等基本要素,首先从认知开始,将接受的外在教育内化为主体的认知体系,再经由情、信、意等中间环节,最终外化为主体的行动。“知行统一”表现在学生做学问上,就是做到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质量水平的试金石,也是当代学校“人才观”的主要内涵和标准。
从学生德育教育角度来说,对社会规范不了解、不清楚、不理解的现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知道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规范。让学生清楚社会规范的内容有哪些,具体要求是什么,更需要理解社会规范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牢固地树立起维护社会规范的观念。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怎么做,该做的怎么才能做好,要避免一知半解,半知半解。通过学习,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能够正确评判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3.树立榜样。榜样示范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高深的思想原理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影响学生心理,使教育有很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榜样是无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同样能够让人振聋发聩,无声的语言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力量,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便容易具体地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容易随着学、跟着走,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在选择榜样的时候榜样要真实可信,榜样的示范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榜样最好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距离不要太远,最好是身边的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榜样的自觉性;要促使榜样成为学生自律的力量,榜样不能只是作为一种凌驾于常人之上的、外在的力量来规范人、约束人,榜样也是生活在现实生活条件下的活生生的人,是学生努力后能够学的人,不能是学生无法学的“神”。不能把榜样与学生人为地隔离开来,因此,在学习榜样时,应着眼于把榜样从一种他律的力量转化为学生自律的力量,从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增强榜样的作用。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榜样的效果和对待榜样的态度,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好预案,对不合适的榜样要及时重新树立。
4.加强督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是纯粹的思想教育,还有其丰富的实践内容。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导之以行,重要的是在学生明白 《德育教育论文: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及对策初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5115.html
洪东
知就是认识,行就是实践。德育的知行统一,指教育者通过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达到在内心世界对德育有一定程度的自觉认知和接受,并在实践中能达到不断身体力行之目的。实现知行统一是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努力使学生做到道德知行统一,是德育的根本目标。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作为德育工作者经常遇到学生的德育实践与德育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不能为却偏偏为之,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学生的“知行不一”
一、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
1.愚陋无知。学生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是一个自我发展不完善的人,知识、经验、能力都还在逐渐形成过程和完善中,哪些行为能做,哪些行为不能做他们并不是都清楚,还有许多与自己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德育规范、社会规范他们并不知道,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客观、公正的是非判断,往往是以自己的纯主观愿望来决定行为的取舍,容易出现一念之差失之千里的悲剧。
2.知之不真。在德育实践中,经常出现学生明明知道不该做的事情却做了,该做的事却没有做好,当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时,才发现他们只是简单地知道该不该做,却不清楚为什么要做或为什么不做,不理解这样做或不做的深刻内涵,知的是皮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知是伪知,不是真知。
3.行为无范。学生行为失范,不外乎两种情形:一是学生不清楚社会规范,不知道什么该不该做,这容易出现行为失范;二是清楚社会规范却没有能按社会的要求做好。学生了解并深刻理解了德育内容、存在的必要性及意义后,对于不该做的事能够约束自己不做,但对自己该做的事却不一定能够做得好,因为知道了该做,并不等于知道了该怎么做,并不等于知道该怎么做好。
4.缺少督导。学生知行不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学生的知与行缺乏有效的督导。常言道,“缺乏监督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其实也可以说“缺少监督的行为必将导致放纵”。学生的德育实践需要自身的知情意行的统一,需要自身付出极大的主观努力;对人来说,总有惰性,总想趋利避害,长时间按德育要求和社会规范进行德育实践是艰苦的事情,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一旦失去有效的督导,学生很容易在周边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逐渐偏离内心中确立的行为规范,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会慢慢减少,对自己的行为渐渐放松,直至完全放纵自己。
二、如何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1.求真求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的德育的实践,需要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德育认知。学生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德育认知呢?学生需要的是在求真求实的德育实践中追求“真、善、美”的至高道德境界。“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工作者想让学生达到的理想境界之一。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求真求实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对自己的要求。
让学生明确做一个知行统一的人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当前,我国正在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让公民做到言行一致,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我国每年因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亿。
2.明确规范。“知行统一”对学生层面来讲,可以从做人、做学问两个内容来规范的。体现在做人上,学生就是依据思想品德结构,知情信意行等基本要素,首先从认知开始,将接受的外在教育内化为主体的认知体系,再经由情、信、意等中间环节,最终外化为主体的行动。“知行统一”表现在学生做学问上,就是做到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质量水平的试金石,也是当代学校“人才观”的主要内涵和标准。
从学生德育教育角度来说,对社会规范不了解、不清楚、不理解的现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知道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规范。让学生清楚社会规范的内容有哪些,具体要求是什么,更需要理解社会规范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牢固地树立起维护社会规范的观念。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怎么做,该做的怎么才能做好,要避免一知半解,半知半解。通过学习,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能够正确评判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3.树立榜样。榜样示范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高深的思想原理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影响学生心理,使教育有很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榜样是无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同样能够让人振聋发聩,无声的语言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力量,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便容易具体地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容易随着学、跟着走,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在选择榜样的时候榜样要真实可信,榜样的示范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榜样最好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距离不要太远,最好是身边的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榜样的自觉性;要促使榜样成为学生自律的力量,榜样不能只是作为一种凌驾于常人之上的、外在的力量来规范人、约束人,榜样也是生活在现实生活条件下的活生生的人,是学生努力后能够学的人,不能是学生无法学的“神”。不能把榜样与学生人为地隔离开来,因此,在学习榜样时,应着眼于把榜样从一种他律的力量转化为学生自律的力量,从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增强榜样的作用。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榜样的效果和对待榜样的态度,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好预案,对不合适的榜样要及时重新树立。
4.加强督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是纯粹的思想教育,还有其丰富的实践内容。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导之以行,重要的是在学生明白 《德育教育论文: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及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