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
园艺场等4个核心区改造试点。四是广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五是继续落实“一免”“三补”政策,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三、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总的看,仙桃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实践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一)认识上的制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我们这里经济困难,群众温饱勉强解决,没有能力建设新农村,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资金上的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将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一是村级债务严重,化解难。仙桃653个村中,负债的村就有573个,到2008年底止,累计负债3.6亿元,其中负债200万元以上的村34个、100万元以上的村177个。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据测算,仙桃市村平“一事一议”筹资仅为2.3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资金的需要。如结合新农村建设,仙桃市计划2008年完成通村公路200公里,按每公里25万元左右概算,需投资5500万元左右,国家政策性补助、地方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只能解决2500万元,资金缺口3000万元。三是地方配套的压力大。2008年仙桃市落实中央、省相关扶持政策,配套资金总额比2008年增加近6700万元,远远超过了市财政每年增长的可用财力。由于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无法实施,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三)体制上的制约。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致使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处于空白,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的缺位,直接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领导是关键。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各级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议将农村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归并到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协调各部门的力量、组织推进实施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仙桃市的几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实践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
(二)制定标准,科学规划。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涵相当丰富,对全国各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我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湖北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小康的目标基本体现了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在全面小康建设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尽快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性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人口变动、土地整理、生产生活发展、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小城镇建设等实际进行科学规划。制定规划时应重点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求各地依据当地实际,突出产业特色,以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原则。要按照“立足农村抓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的思路,把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谋划。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百镇千村”计划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阳光工程”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目标与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尤其要注意将农村区域调整中心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以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起来进行规划,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当地政府“主政一方、造福一方”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防止单独的政府行为、干部行为。四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延及子孙的持久工程,决不能单兵突进,急于求成;要将农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分阶段规划,循序渐进地实施。
(三)重点突破,试点先行。针对我省实际,当前要抓好以下五个“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以产业扶持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持,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二是要以“一建三改”为突破口。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圈,是农村实现循环经济、改善村容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三是要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突破口。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农民,要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四是要以化解农村债务为突破口。村级债务是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化解。五是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实施“村村通”等为契机,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同时,要采取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办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要依据平原湖区、丘陵、山区;城郊、偏远乡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分别选择不同的典型,进行重点扶持,总结经验后,在全省推广。
(四)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温总理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这是今后几年经济工作上的一个大动作,一个战略性举措”。这充分表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从我们在仙桃市调查的情况看,他们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一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发展壮大。要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要求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村村通”公路的扶持力度,将现在每公里补助7万元,提高到每公里补助10万元;同时要加大对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投入。三是加大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农村“一建三改”的扶持力度,要求国家在减少“一建三改”项目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加大对我省的资金扶持力度,将户用沼气池的补助标准由现在的1000元,提高到1500元。四是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国家要求在2008年全面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希望中央支持我省提前完成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目标;要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将我省开展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与村级文化室的建设一并进行,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五是加快探索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在农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尽快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建议国家尽快实施农村保障体系试点,并将我省列入农村保障体系试点省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关于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5120.html
三、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总的看,仙桃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实践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一)认识上的制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我们这里经济困难,群众温饱勉强解决,没有能力建设新农村,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资金上的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将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一是村级债务严重,化解难。仙桃653个村中,负债的村就有573个,到2008年底止,累计负债3.6亿元,其中负债200万元以上的村34个、100万元以上的村177个。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据测算,仙桃市村平“一事一议”筹资仅为2.3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资金的需要。如结合新农村建设,仙桃市计划2008年完成通村公路200公里,按每公里25万元左右概算,需投资5500万元左右,国家政策性补助、地方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只能解决2500万元,资金缺口3000万元。三是地方配套的压力大。2008年仙桃市落实中央、省相关扶持政策,配套资金总额比2008年增加近6700万元,远远超过了市财政每年增长的可用财力。由于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无法实施,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三)体制上的制约。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致使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处于空白,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的缺位,直接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领导是关键。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各级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议将农村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归并到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协调各部门的力量、组织推进实施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仙桃市的几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实践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
(二)制定标准,科学规划。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涵相当丰富,对全国各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我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湖北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小康的目标基本体现了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在全面小康建设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尽快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性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人口变动、土地整理、生产生活发展、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小城镇建设等实际进行科学规划。制定规划时应重点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求各地依据当地实际,突出产业特色,以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原则。要按照“立足农村抓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的思路,把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谋划。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百镇千村”计划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阳光工程”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目标与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尤其要注意将农村区域调整中心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以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起来进行规划,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当地政府“主政一方、造福一方”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防止单独的政府行为、干部行为。四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延及子孙的持久工程,决不能单兵突进,急于求成;要将农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分阶段规划,循序渐进地实施。
(三)重点突破,试点先行。针对我省实际,当前要抓好以下五个“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以产业扶持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持,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二是要以“一建三改”为突破口。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圈,是农村实现循环经济、改善村容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三是要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突破口。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农民,要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四是要以化解农村债务为突破口。村级债务是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化解。五是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实施“村村通”等为契机,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同时,要采取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办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要依据平原湖区、丘陵、山区;城郊、偏远乡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分别选择不同的典型,进行重点扶持,总结经验后,在全省推广。
(四)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温总理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这是今后几年经济工作上的一个大动作,一个战略性举措”。这充分表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从我们在仙桃市调查的情况看,他们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一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发展壮大。要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要求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村村通”公路的扶持力度,将现在每公里补助7万元,提高到每公里补助10万元;同时要加大对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投入。三是加大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农村“一建三改”的扶持力度,要求国家在减少“一建三改”项目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加大对我省的资金扶持力度,将户用沼气池的补助标准由现在的1000元,提高到1500元。四是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国家要求在2008年全面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希望中央支持我省提前完成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目标;要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将我省开展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与村级文化室的建设一并进行,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五是加快探索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在农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尽快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建议国家尽快实施农村保障体系试点,并将我省列入农村保障体系试点省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关于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