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炮”轰开“闸门”
[作者] 张洪欣
[内容]
“头一炮”就轰开学生思想感情的“闸门”,使学生写作热情从此源源不断,并在全班形成一个爱好写作的热潮,说来似乎耸人听闻,难以置信,但这确是我亲自做过、亲身经历的事实,决非吹嘘。
许多同行在新生入学或新学期开始时,爱命的题目是:“入学第一天”、“在开学典礼大会上”、“寒假见闻”、“暑假一日”等等,随便出个题,让学生“写写看”。我却认为,第一篇作文至关重要。“头一炮”就必须轰开学生思想感情的“闸门”。几十年来,我在这方面摸索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能不能“头发炮弹”就轰开这个“闸门”呢?从实践上讲,几十年来,我教过中学的快班、慢班,中师的普通班、艺体班、成人班等不同类型的若干班级,事实证明完全行得通,而且效果都颇为理想。
那么,“头一炮”究竟怎样轰开学生思想感情的“闸门”呢?
一、“头一炮”用哪发“炮弹”?语文的“头一课”应该怎样上?
人们通常总是跳不出“常规”:讲课本的头一课呗!讲完第一单元,单元练习便附有一个作文题嘛!殊不知,要想让学生有话说,就得生活——阅读——写作“三结合”,而教材的第一课的内容,未必是跟学生生活结合最紧的;第一单元练习的作文题,也未必是学生最有话说的。譬如:第一单元是状物散文,或游记散文,就不如直接写生活甘苦的文章那样容易激起感情的波澜。更何况教材的范文,有的是时代与学生有距离,有的是地域与学生有距离,当然,我们决不能要求教材只编贴近生活的范文,那样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应该的。但这里要说的是,“头一炮”要打开学生思想感情的“闸门”,就要教师去选择一些“时文”,“时文”在这方面的效能远比书上的范文更高。这样,就要分析你面临的新学生,哪种生活最熟悉?哪样感情如同岩浆急于喷发?“第一课”就应该围绕他们最熟悉的生活、最急于喷发的感情去阅读和写作。
我的“第一课”就是上成一个“读写结合”课型:先命一组最切合学生生活范围的叙事抒情题目,然后围绕这组题目去选读范文,讲解写作知识。
这样做,岂不是打乱教材的顺序了吗?殊不知,语文教材的顺序只是个编排的顺序,而不是个“使用”的顺序。教材的编者早已提醒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它的顺序。这正如学兵法用兵法一样,兵法书的头一章,不一定是头一仗非用不可的,头一仗用哪一章,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二、“头一炮”务必选准突破口
“头一炮”要选准突破口去“轰击”,这就是我们平日常说的分析学生的“甘苦”以及最想说的话,也就是叶老所说的“钻到学生肚子里”去命题。
我曾教过1987届的体育班,这是一帮复习多年的高考落榜生,主要按照其体育成绩录取到我校来上高中中专。中师的大部分文选课文,他们在高中听过多遍,感到不新鲜;他们大部分时间在操场上体训课,十分疲劳,所以作文根本不交,有的甚至“看穿世事”,玩世不恭,对老师采取调笑态度,一嘻二哈。我接手这个班后,他们已是二年级上学期,该学中师语文第三册了。第三册第一单元,课文有《难老泉》、《长江三峡》、《内蒙访古》、《上天都》、《威尼斯》、《蒲松龄故居访问记》六篇,单元作文是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游记散文。我想,刚开学没有组织参观游览活动,即使少数同学有过游览活动,写起来讲起来也未必最动情。所以,我决定先不讲这个单元的课文,而选取最能激起体育生豪情状志的文章打“头一炮”。体育班不写体育,岂非咄咄怪事!于是,我头一堂用整整一节课时间表情朗读理由的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边读边板书段落提纲及重点词语)。栾菊杰带伤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励了全班同学,这节课他们自始至终屏息静气听完了。第二节,又读了《少年文艺》(1988.3期)上的《体育照顾生》一文,内容是说一对体育照顾生被录取到某市一中,平日被歧视冷落,唯独开运动会时从上到下拿着当人,这样,他们运动会上负伤后拼死也要夺第一,否则就无立足之地(如果以后再给体育班讲课,我必定要读中国女排事迹及《乔波,您依旧辉煌》)。朗读中间时插入寥寥数语,点拨章法,读完后,我对这个班的同学说:你们不乏聪明才智,但因多年为集体训练比赛而学习受到影响,被人“看扁”了,你们应该写出你们的甘苦,写出你们的聪明才智和为集体拼搏的精神来。然后是一组围绕比赛和拼搏的作文题:《决赛中的智和勇》、《拼搏》、《奖状(锦旗)后面的汗和泪》、《知耻而后勇》、《我在××米跑道上》、《冲线的时候》、《好球》等44个题目,并允许自由命题。又给他们发下《中国体育报》、《体育世界》,人手一册阅读。第三、四节连堂作文,当天学生交换批改完毕,次日教者全部复审,写下批改记录,写出评讲教案,找出各种表扬类型(以下各种班级的作文都是这样快速处理)。结果写出了一大批好作文,让他们吐出了久积胸中的“气”。如王松同学写自己参加五千米决赛的甘苦,写得波澜迭起。马玉平同学写自己一年前赛场失利,蒙受奇耻大辱,尔后一年间卧薪尝胆,刻苦训练,终获1500米决赛冠军。读过的师生一致反映:体育班的作文选生活气息浓,且剪裁得当,有一种悲壮的美,他们的文章质量,决不在普通班之下。这是对于写。同样,对于读,我也注意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入手,如对于《文选》中的课文,我让他们每两人给一课书编提纲、考题,经我修改、补充后,让他们自己刻出蜡版,全班合成一集,从而使学生的读写积极性倍增。报名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达75%,许多同学用塑皮本写日记,不少同学有读报剪报集,由于大家主动读体育报刊,理论水平、表达能力迅速提高。他们还自己出了作文选。语文课堂也认真听讲,气氛十分活跃。两周的时间下来,全班形成了一个“语文”热,讲课(甚至第三册的议论单元)、收作文(以后的各种体裁文章,甚至议论文习作)都是一顺百顺,痛快极了。
我还曾经给90、91两届民师班教写作课。他们绝大多数原是中小学的数理课教师,平均年龄近40岁,“成年论辈子”不写什么文章,来校后也明确对文选和写作课教师说:“你要作文,俺也写不出来。”我的第一课就用二节时间给他们读《壮哉,中国民师!》(文章写了几名全国民办教师劳模含辛茹苦办学的感人事迹,1991.2.5《中国教育报》)、《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7北京考生闫阳生的文章)、《灯如红豆寄相思》(《中学语文教学》,如果再教,我一定先给他们读《凤凰琴》),读完后我说:“同学们!你们民办教师担子最重,最辛苦,贡献最大,待遇最低,吃苦的滋味最多,现在就写写你们的甘苦和拼搏精神吧!”接着是一组命题:《我这××年》、《我没有迟到》、《黎明静悄悄》、《接到录取通知这一天》、《耕牛与青草》……共51个题目,并允许自由命题。第三节课发下并讲解了散文写作常识讲义两页,第四、五节课连堂作文。结果又是作文大丰收,涌现出一大批内容十分具体感人泪下的作文!袁克海的《难忘的1990年》,傅其法的《难忘的一夜》,尹元站的《我没有迟到》,都在千字上下,善于选取“动情事”,成为散文中的精品。两届民师班出作文选《不惑集》共四集,深受师生和青岛市教委领导的好评。1992年《中师生报》第164期还出过专版,这二届民师都由不爱作文而到形成“作文热”。
92年普通班的小同学大都来自农村,同农民父老乡亲息息相关,关心农村的改革。农村自然环境的幽美,农村生活的情趣,亲人生活的甘苦,改革的纷纭复杂,无不激起他们感情的浪花。大多数农民的生活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也有一些地区和农户未解决温饱;一方面党正领导群众努力改变农村面貌,一方面不正之风一时难以根除。应当通过写作课恰如其分地表现农村改革的本质和主流,所以开学后的第一课,我没有按教材的顺序先讲第一单元《石榴》、《牵牛花》、《海燕》、《八只小猫》、《珍珠鸟》五课,第一次作文也没有按单元练习的要求让他们写“五六百字的状物短文”,而是这样打“头一炮”:
《“头一炮”轰开“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