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专业论文|汽车总装配线改造工艺分析
4 双后桥、双前桥、总重为30t 重型车的结构特征
此外,总重为30 t 重型车的发动机功率达235kW,变速箱有8 档、9 档箱,合件体积大,装配较困难。
5 总装线生产能力的计算
生产能力(生产纲领)=(装配线工位数×年工作时间×生产班制×设备开动率 /(整车装配工时x工时利用率 ) 。
装配线工位数=(装配线长度/车位长度 )×工位密度。
卡车装配的工位密度, 每车位长度一般取4~6 个。
产量计算的边界条件:年工作日251 天 双班生产制 每班工作时间 8小时 设备开动率90% 工时利用率1.2。
因此,对于一个确定的车型,与其生产能力密切相关的因素是装配线长度和工位密度。
6 制约重型车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工厂现状和新车型主要结构特征分析,制约生产能力因素,主要有下列几点:
1) 装配三线不具备双后桥重型车生产能力。
2) 由于装配线的桥链长度限制了工位数的增加,从而限制了生产能力的提高。
3) 拧紧工具扭矩不能满足重型车扭矩值的需求。
4) 为达到重型车扭矩值,必须要多次反复拧紧,增加了装配工时,影响下道工序。
5) 装配线工艺设计欠合理。
6) 产品结构的装配工艺性差。
产品结构中拧紧空间有限,如平衡轴连接,现有的风动工具无法使用,只有靠手工拧紧,从而增加了装配工时,并且无法保证拧紧扭矩。
7) 部分工艺装备的结构、柔性化生产较差,生产效率低,不能满足重型车的生产。
8) 随着重型车产量、品种、载重量的的增加,叉车能力已不能满足生产。
9) 总重为30t 的重型车的生产条件还欠缺。
10) 不具备双前桥重型车的生产能力。
7 三条装配线生产总重为30t 及双后桥、双前桥重型车存在的主要问题
7.1 生产总重为30t 重型车存在问题
总重为30t 重型车,驱动形式有4×2。如:EQ 1300 系列,装备235kW 柴油发动机,9 档变速箱,变截面车架,全新结构保险杠,引进C800 驾驶室,结构复杂,零部件装配紧凑,专用件300 多种,零部件体积、重量大,装配难度大。
7.1.1 主要工艺流程
单后桥车型同装配三线的工艺流程,双后桥车型同装配一、二线的工艺流程。
7.1.2 存在主要问题
1)架结构特殊,前部翻转孔位销与前吊耳干涉,后部翻转孔处车架上翼面为斜面,车架宽度前宽后窄,翻转链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增加相应的翻转辅具,弥补以上不足,保证翻转工艺的通过性。
2)油箱链护网及悬挂吊钩不能满足大油箱的通过性。现在油箱链最大只能通过的油箱外形尺寸为1070×620×500。
3)胎链护网及悬挂吊钩不能满足大轮胎的通过性。目前轮胎链能通过的轮胎直径为1 米。
4)由于驾驶室结构同现生产的差异较大,长度增加了150mm,宽度增加了115mm,重量也有增加,驾驶室地拖链、贮存小车及合件上线吊具均不能满足正常生产。
5)体积重量大的零部件较多,上线装配时无相应的起吊设备。如:消声器、传动轴、储气筒合件等。
6)现有前、后桥钢装台不适应多品种生产。
7)现有的发动机存放架、过跨小车及上线吊具均不能直接使用。
8)由于车轮结构的改变,车轮螺母拧紧机已不适用。目前的五头拧紧机只能适用于螺柱中心距为285.7mm 的车轮装配,而EQ1300 系列车轮的螺柱中心距为335mm;车轮装配吊具结构也需作相应改变。
7.2 生产双后桥、双前桥车重型车存在问题
双后桥、双前桥车重型车的主要特征:驱动形式6×4、8×4,10t 级贯通式双后桥,2 个独立前悬架,由1 个转向机控制同步转向。
7.2.1 主要工艺流程
双后桥:
车架上线——平衡轴悬架上线(包括平衡轴分装)——后桥上线——中桥上线——前悬架合件上线(包括前桥分装)——底盘翻转——发动机、变速箱合件上线(发动机、变速箱分装)——制动系统密封性检测——润滑脂加注——油箱、轮胎装配(包括油箱、轮胎分装链)——驾驶室合件上线(包括驾驶室分装)—&md
《汽车制造专业论文|汽车总装配线改造工艺分析(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