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是一种服务
班级管理是一种服务,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然而,考察现实的班级管理不难看到,从学生的生活起居、生病请假、出操等等都有详细的准则,“几要几不要”,“几能几不能”,教师严格对照这些“硬性”的条文、细则“紧盯”学生,进行分数量化。并且,把学生操行的评定、文明班级的评选也与这些“分数”直接挂钩,很少考虑为学生做点什么。
班级管理固然离不开制度建设,但制度不会自己产生作用,必须经过知、情、意、行的过程,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行为素养。由于制度化、分数化的管理,很少考虑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很难与学生的精神发展结合起来,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这样的管理使学生感受更多的是自己时刻处于被“监视”之中,其心理始终在一种对规则的“畏惧”之中挣扎,他们刻意扮演着“好孩子”的角色,而并非自觉遵守。长此以往,这种不信任乃至冲突,便会生成师生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师生双方都在这种严密的制度中迷失了自我,身心疲惫,异化为规章制度的奴隶,难以获得心灵的舒展。这恐怕也是目前班级管理制度越来越严,而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难怪不少教师也开始怀疑这种“严格却似乎少了点儿人情味”的制度管理了。
教育是挖掘人、发现人、发展人、提升人、完善人,使人成其为人的事业。教育者应该唤醒学生的潜在本质,尊重学生,开展师生“对话”,积极与学生沟通。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既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内在需要,承认学生成长需要的合理性,正确看待学生的要求,又要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排忧解难,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
因此,班级管理要从“驯化”、“约束”学生转变为服务于学生,教师要经常考虑一下“我能为学生做点什么?”凭借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个性发展方案,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学生情绪低落时,点燃希望的火种;在学生面临人生的岔路,处于一片茫然时,指明人生的航标;在学生遭遇挫折时,给以精神上的鼓励;在学生无能为力时,伸出温暖双手……给学生以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服务。良好的教育是养成的教育,需要人格的熏陶,需要受教育者主体的悟性。
教师有责任维护学校教育的正常秩序,但这种秩序必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起来。只有当我们树立服务意识,把我们的精力集中于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时,才能使我们更加努力地研究学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才能让学生为自己“立法”。
为学生服务,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随意迁就,学生要怎样就怎样,甚至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相反,我们只有通过服务才能引导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制定合理的生活、学习、活动规则,使学生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成为规则的主人,而非简单的遵从者、执行者,规则也才会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修养。这样,班级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出引导发展的功能,才能使学生的生活成为一种积极而有意义的生活。
《班级管理是一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