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新理念
创新教育的实拖一般从三个层面进行,即社会层面、学校管理层面和教学活动层面。现今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在教学活动层面展开的,例如,树立创新性教学观念,建立创新性课程体系,应用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忽视了其他两个层面的改革,对于教育行业和学校而言,我们对社会层面的影响是不大的,而对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则可以大有作为。不改革学校管理层面,教学层面的创新就缺泛一种支持因素和环境因素,甚至滞后的、陈旧的学校管理会成为创新教育压抑因素和反对因素。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革学校管理。有创新的学校管理,才有创新教育。而创新的学校管理最首要的是具有创新的学校管理理念。这些新理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8个字:校本、人本、个性、开放。
校本
校本管理是相对于外控式管理而言的,它是指以学校自主管理的办学,取代政府包揽办学的模式,使学校成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并以独立法人资格对学校发展承担责任的学校管理,简单地讲,就是以校为本的学校管理。
外控管理基本上是排斥,甚至是压抑创新教育的,而校本管理是支持和鼓励创新教育的,这从外控管理和校本管理的对比分析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两种管理模式不但在理念层面上不同,而且在操作层面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外控管理所依据的是中央集权原理和标准,学校仅是一个执行系统,教育思想、教育方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各种规章制度全由上级制订,上级是决策者,指挥者,是人、物、信息等资源的控制者,又是教育目标、教育质量、教育成效的监管、评估者。权力运用偏重于法定权、奖赏权及强制权。教育标准是标准化、规范化、一律化、重视的是静态的终结性的结果。学校管理者只须被动地按章办事即可,一切工作唯上级马首是瞻,请示、汇报等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常态。不论哪一级教育和学校的管理者,他们只能按共性来制订政策,进行决策,实行指挥和监控,这显然不可能顾及到各校的差异,因此,各个学校难以标新立异。就我国目前而言,外控管理主要来自上级。校本管理则与此相反。它所依据的是权责下移原理和殊途同归原理,是一种自行管理系统,重视的是主体意识的张扬和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学校拥有自主权,根据学校实际进行决策、实施、监督,由校长、教师、家长甚至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它是多元的、民主的、全面的,这些角色之间主要不是层阶关系,而是伙伴关系,是相互合作者、支持者。这种管理不仅能够有效地运用上级分配的教育资源,而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发拓展各种教育资源。管理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不再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也不能仅靠经验,而应是积极地投入,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的是现代的管理理念、知识和技术,它注重个性和特殊,不仅重视结果,而且重视过程的发展,评估指标是多元的和多层面的。这种学校管理模式显然是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的。校本管理是建立在六个假设的基础上的,即:第一,相信由外界强加的教育决定剥夺了某些与学校有关的人的权力;第二,认为学校是教育系统中基本的决策单位,因此应该给学校识别学生需要并对之作出反应的能力;第三,认为那些对某一主题了解最多的行动者应该有权对该主题作出决策,相信学校通常知道得最多,相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最可能作出明智的决定;第四,相信与学校系统有关的人有参与过程的权利和义务;第五;相信那些受学校决策影响最深的人,即教师、学生和家长应该在学校事务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六,假设学生、家长、学校教职员工和社区有独特的要求,他们能最好地识别和满足这些要求。(SeeBeck&Murphy1996.2-3)
校本管理意味着教育权力的重新分配,总的趋势是权力下移。这种权力下移并不意味着上级教育权力的旁落,也不意味着学校的“无法无天”。无论如何,也不论任何制度下和任何时候,集权和放权都是相对的。国家对于教育立法、教育目的的制订和教育成就监测的权力是不可下放的,下放的更多的是资源自决权,如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等。上级应该从一个绝对的控制者变成政策引导和提供资助者;由无所不包,而变成宏观管理者,把应该下放的权力还给学校,这也就等于归还了学校的主体地位,使学校能依据实际,创造性地发展。
校本管理意味着学校承担更大的
《学校管理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