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讨论 -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构建学业评价新体系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带来了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革命性变革。新课改正在全国各地实施,构建新型学业评价体系成为当前教育者的首要任务,笔者就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点谈谈对新型学业评价体系的认识。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新课改相互依存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人的智能大体可分成九个领域(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这此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教育的目的是发现智能强项,发展弱能强项,引导其向困难领域转移。它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是密切相通的: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在多方面得以发展,培养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多元智能理论”已成为新课改的理论支持之一。
二、现行评价机制违背多元智能理论
现行评价机制对于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是有一定阻碍的,我们必须认识到现行评价机制的诸多弊端,只有澄清认识上的偏见才会主动地投入构建新型评价体系的洪流中。
现行评价机制的主要弊端是:评价功能上注重甄别和选拔,忽视发展;评价内容上片面强调文化知识领域,忽视能力测试;评价主体显得单一,只是教师担负主要责任,学生个体只是参与者;评价方法也十分简单,除考试与测验外再无其他……
评价的弊端郑重地说明了一点:没有体现“多元”,无法实现“智能提升”,因为评价的方方面面都是违背了“多元智能理论”的,也就无法实现挖掘多项智能的目标,如此发展将会影响社会发展。因此,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建立评价新体系势在必行。
三、学业评价新体系的主要特征
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我们必须体现“多元”特征,多元不仅仅指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更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层次化。笔者认为新型学业评价体系的主要特征有三:
(一)注重过程管理,体现评价方法的多元
以往的评价是终结性评价,一味强调结果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素质提高的过程,新课改要求学业评价应该是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从过程中去看学生的发展,因此,新型评价体系的基点就是过程管理。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个体的智能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我们允许他们不同速度地发展,培养一个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必须有时间上的过渡。从这一点出发,过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更是形成性评价的前提条件之一。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只讲过程不重视结果,而是要淡化不同个体的横向比较,要从个体的纵向比较中去发现学生的进步与提高。我们应该为个体建立档案库,收集个体进步的数据与资料,呈现他们成长的每一个跨跃;我们可以跟踪个体的学习生活,建立《个体学习病历》,从解决每一个错误开始,促进个体的向前迈进;我们还可以单元检测、课时训练为方法,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千万不要认为一单无一测就是关注过程,我们要将评估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使之成为其中的某一环节。我们要实质性地注重学生个体的求知过程,切实发现他们的优点,促进他们的提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求我们在评价方法上体现多元。什么样的方法才是多元的呢?我们不仅要有符合实际的评价更应该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参与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我们在强调结果的同时更应该注意过程给学生带来的发展,也就是说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强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我们更重视学生在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因此,知识能力综合评定也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同样可以体现多元化的性质……总之,我们必须从过程中去深刻体会评价的功能,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二)实现优劣互补功效,体现学习方式的多元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个体的九种智能并不是整齐步伐发展的,一般情况下,在个体上表现突出只有一到两种,其余智能相对发展滞后。它给了我们启示:学生不能及时掌握学业上的疑难也不奇怪,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对活动充满乐趣更是平常。我们应该站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肩上去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在他们强项智能上下大功夫,使其信心转移到弱项智能上,实现互补功效。
就像心理学中提出的兴趣迁移一样,我们只有是及早发现个体的强项智能,使其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发展,进而有信心对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弱项智能。我们应该用一把尺子量人为多把尺子量人,用发现的目光,拿起表扬的武器,鼓励学生全面深入挖掘自己的潜能;我们应该给学生画像,并指导学生给自己画像,全面分析自我,来丰富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针对性,使师生都能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应该在引导学生发展弱项智能上多做文章,评价学生的成长关键也就在于弱项智能的开发深度,只有弱项智能得以开发,才能保证个体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就必须用显微镜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优势,使其有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每个个体的智能发展不平衡,他们在挖掘现一项智能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就应该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例如言语—语言智能好的可能就会经常去背诵有关知识,数理—逻辑智能好的可能就会在解答试题中去领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样的知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提倡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应片面强调方式的统一。学习方式会因人而异,会因内容的变化而更改,作为教师,我们只能是引导学生发挥强项智能的最好优势,以实现弥补之功效。
(三)整合学科内容,体现内容的多元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九种智能是以不同程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开展发某一项智能的同时也就在挖掘着另一种或几种智能,要更好实现这样的目标,只有运用现代整合教育理念,整合学科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整合的训练。整合学科内容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文化课相互整合。旧的课程体系中文化课这间的联系并不是太大,新课改后的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非常紧,因此我们在学习某一门课程时必须注意渗透其他学科的教育。进行考试与检测时应该在“开放性试题”多下功夫,在考核某一智能的同时又能发挥其它智能的应有空间:例如“为学校设计建筑布局,并用优美语句作介绍”一题至少训练了学生的三项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言语——语言智能。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也会得以提升,自然也就达到了综合发展的目的。
其次是技能课的相互整合。技能技术课是渗透于所有课程的内在课程,而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会有更多的帮助,为此,新课改后也增设了诸如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等新科目,它们的出现否定了旧课程中各类技能训练的脱节,它们的出现至少说明一点:技能培养并无明显的区别,只有手段的差异而已。为此,我们必须整合各门技能课的内容,开展综合培养的技能训练。例如:“制作一件有价值的科技作品,并在展览会上予以推销”的活动就能够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项智能,如身体——运动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存在智能等……
另外还要实现文化课与技能课的系统整合。因为技能的实现必须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文化知识的理解在技能训练中显得更容易,由于它们相互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使两者系统整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建设新型评价体系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众所周知,一个新生事物由出现到成熟的过程是很漫长的,建设新型评价体系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应该要考虑到在建设与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阻力,我们要妥善处理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在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观念老化。许多教师或家长可能抛不开传统,无法适应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更不用说接受了。作为新课改的开拓者,我们只有通过无数次的开导、教育,使他们认识新课改的本质,使他们清楚意识到旧评价机制的弊端,他们才会渐渐与新课程评价体系交上朋友,时间一长,他们间的友情会越来越深。
二是不具毅力。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周期、高要求的事业,所以,构建新型学业评价机制也会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而得到提升,自然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它的成功很大程度必须依赖于持之以恒的工作毅力,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恒心,只有三分热度,那么新型学业评价机制也就意味着只是“空中楼阁”。
三是不重实效。新型学业评价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现与发展人的多项智能,因此,它的多元注重的是实质,不是指形式的多元,我们要制定评价机制时更应强调实效,我们要建立的评价机制是彻头彻尾的能够提升学生智能的新机制,决不是大摆花架的空壳。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在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评价体系改革也不能落后,应该是并驾齐驱。“多元智能理论”并不是建设新型学业评价体系的唯一理论,但它是重要依据之一。
我们是新课改的生力军,推进新课改的稳步发展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职责,构建适应新课程内容的新型学业评价体系就是途径之一,因此,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课题,只有在这一方面研究现再研究,才能创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课改之路!
《教育讨论 -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构建学业评价新体系》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75995.html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新课改相互依存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人的智能大体可分成九个领域(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这此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教育的目的是发现智能强项,发展弱能强项,引导其向困难领域转移。它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是密切相通的: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在多方面得以发展,培养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多元智能理论”已成为新课改的理论支持之一。
二、现行评价机制违背多元智能理论
现行评价机制对于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是有一定阻碍的,我们必须认识到现行评价机制的诸多弊端,只有澄清认识上的偏见才会主动地投入构建新型评价体系的洪流中。
现行评价机制的主要弊端是:评价功能上注重甄别和选拔,忽视发展;评价内容上片面强调文化知识领域,忽视能力测试;评价主体显得单一,只是教师担负主要责任,学生个体只是参与者;评价方法也十分简单,除考试与测验外再无其他……
评价的弊端郑重地说明了一点:没有体现“多元”,无法实现“智能提升”,因为评价的方方面面都是违背了“多元智能理论”的,也就无法实现挖掘多项智能的目标,如此发展将会影响社会发展。因此,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建立评价新体系势在必行。
三、学业评价新体系的主要特征
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我们必须体现“多元”特征,多元不仅仅指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更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层次化。笔者认为新型学业评价体系的主要特征有三:
(一)注重过程管理,体现评价方法的多元
以往的评价是终结性评价,一味强调结果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素质提高的过程,新课改要求学业评价应该是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从过程中去看学生的发展,因此,新型评价体系的基点就是过程管理。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个体的智能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我们允许他们不同速度地发展,培养一个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必须有时间上的过渡。从这一点出发,过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更是形成性评价的前提条件之一。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只讲过程不重视结果,而是要淡化不同个体的横向比较,要从个体的纵向比较中去发现学生的进步与提高。我们应该为个体建立档案库,收集个体进步的数据与资料,呈现他们成长的每一个跨跃;我们可以跟踪个体的学习生活,建立《个体学习病历》,从解决每一个错误开始,促进个体的向前迈进;我们还可以单元检测、课时训练为方法,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千万不要认为一单无一测就是关注过程,我们要将评估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使之成为其中的某一环节。我们要实质性地注重学生个体的求知过程,切实发现他们的优点,促进他们的提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求我们在评价方法上体现多元。什么样的方法才是多元的呢?我们不仅要有符合实际的评价更应该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参与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我们在强调结果的同时更应该注意过程给学生带来的发展,也就是说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强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我们更重视学生在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因此,知识能力综合评定也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同样可以体现多元化的性质……总之,我们必须从过程中去深刻体会评价的功能,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二)实现优劣互补功效,体现学习方式的多元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个体的九种智能并不是整齐步伐发展的,一般情况下,在个体上表现突出只有一到两种,其余智能相对发展滞后。它给了我们启示:学生不能及时掌握学业上的疑难也不奇怪,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对活动充满乐趣更是平常。我们应该站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肩上去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在他们强项智能上下大功夫,使其信心转移到弱项智能上,实现互补功效。
就像心理学中提出的兴趣迁移一样,我们只有是及早发现个体的强项智能,使其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发展,进而有信心对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弱项智能。我们应该用一把尺子量人为多把尺子量人,用发现的目光,拿起表扬的武器,鼓励学生全面深入挖掘自己的潜能;我们应该给学生画像,并指导学生给自己画像,全面分析自我,来丰富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针对性,使师生都能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应该在引导学生发展弱项智能上多做文章,评价学生的成长关键也就在于弱项智能的开发深度,只有弱项智能得以开发,才能保证个体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就必须用显微镜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优势,使其有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每个个体的智能发展不平衡,他们在挖掘现一项智能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就应该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例如言语—语言智能好的可能就会经常去背诵有关知识,数理—逻辑智能好的可能就会在解答试题中去领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样的知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提倡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应片面强调方式的统一。学习方式会因人而异,会因内容的变化而更改,作为教师,我们只能是引导学生发挥强项智能的最好优势,以实现弥补之功效。
(三)整合学科内容,体现内容的多元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九种智能是以不同程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开展发某一项智能的同时也就在挖掘着另一种或几种智能,要更好实现这样的目标,只有运用现代整合教育理念,整合学科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整合的训练。整合学科内容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文化课相互整合。旧的课程体系中文化课这间的联系并不是太大,新课改后的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非常紧,因此我们在学习某一门课程时必须注意渗透其他学科的教育。进行考试与检测时应该在“开放性试题”多下功夫,在考核某一智能的同时又能发挥其它智能的应有空间:例如“为学校设计建筑布局,并用优美语句作介绍”一题至少训练了学生的三项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言语——语言智能。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也会得以提升,自然也就达到了综合发展的目的。
其次是技能课的相互整合。技能技术课是渗透于所有课程的内在课程,而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会有更多的帮助,为此,新课改后也增设了诸如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等新科目,它们的出现否定了旧课程中各类技能训练的脱节,它们的出现至少说明一点:技能培养并无明显的区别,只有手段的差异而已。为此,我们必须整合各门技能课的内容,开展综合培养的技能训练。例如:“制作一件有价值的科技作品,并在展览会上予以推销”的活动就能够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项智能,如身体——运动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存在智能等……
另外还要实现文化课与技能课的系统整合。因为技能的实现必须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文化知识的理解在技能训练中显得更容易,由于它们相互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使两者系统整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建设新型评价体系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众所周知,一个新生事物由出现到成熟的过程是很漫长的,建设新型评价体系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应该要考虑到在建设与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阻力,我们要妥善处理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在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观念老化。许多教师或家长可能抛不开传统,无法适应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更不用说接受了。作为新课改的开拓者,我们只有通过无数次的开导、教育,使他们认识新课改的本质,使他们清楚意识到旧评价机制的弊端,他们才会渐渐与新课程评价体系交上朋友,时间一长,他们间的友情会越来越深。
二是不具毅力。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周期、高要求的事业,所以,构建新型学业评价机制也会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而得到提升,自然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它的成功很大程度必须依赖于持之以恒的工作毅力,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恒心,只有三分热度,那么新型学业评价机制也就意味着只是“空中楼阁”。
三是不重实效。新型学业评价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现与发展人的多项智能,因此,它的多元注重的是实质,不是指形式的多元,我们要制定评价机制时更应强调实效,我们要建立的评价机制是彻头彻尾的能够提升学生智能的新机制,决不是大摆花架的空壳。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在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评价体系改革也不能落后,应该是并驾齐驱。“多元智能理论”并不是建设新型学业评价体系的唯一理论,但它是重要依据之一。
我们是新课改的生力军,推进新课改的稳步发展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职责,构建适应新课程内容的新型学业评价体系就是途径之一,因此,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课题,只有在这一方面研究现再研究,才能创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课改之路!
《教育讨论 -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构建学业评价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