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没有孩子能听得进大道理,德育如何更踏实?
在成都市52中,记者听到了子白的故事。
2002年,子白的父母送他到成都52中,准确地说,是把他“骗”到学校。在德育处门口,子白和父亲对打。父亲没有还手,一直往后退,最后转身就跑,跳上汽车,头也不回加速驶离了学校。
子白的父母都是大学本科生。对子白,他们无条件地爱,溺爱。子白的“回报”是:谁也管不住,谁的话都不听。为了不上学,他在家里拿着菜刀说,谁再提上学的事,就砍谁。父母怕他,看见他就战战兢兢。
子白刚到52中的第一个月,有一系列事情发生:自残、自杀、绝食,仔细策划过逃跑……整整一个月,父母没来看过他,也没有打过电话。
班主任雷加明、生活教师张果见证了这一切。这一个月,他们冷静处理了子白制造的一系列“事件”。这一个月,雷加明和张果也没有回家,轮流和子白谈话。谈话的时间不定,有时从傍晚到深夜,甚至凌晨。最终,子白流泪了。可是第二天,他照样可能准备逃跑或是挑起一场事端。尽管如此,雷加明和张果知道,一切都在变好。一个半月的时候,他们提出让子白回家一趟。接到通知,子白母亲坚决反对。经协商,勉强同意由张老师陪同在家住一夜。可是,敲开门的一刹那,张老师就看到了两张紧张的脸。一句话没说,子白进了自己的房门,把张老师留在了门外。张老师和子白的父母第一次坐下来谈话。
吃晚饭的时候,张老师敲开了子白的房门。
桌上都是子白最喜欢吃的菜,吃饭的4个人,一句话都没说。饭后,张老师提议看影集。影集很老了,记录的是子白小时候:在母亲怀里,在父亲身边,在家里,在旅游景点……看的时候,子白有了笑容。
晚上10点,子白说要睡觉,张老师和母亲一起将他送进房里。看他睡下,张果和母亲都没有离开,一人坐一边,陪他说话。凌晨一点,临睡前,子白对母亲说:妈妈,晚安。
走出房门,子白的母亲立刻哭了。
儿子已经很久没有叫过她妈妈了,“晚安”更是天外之音。
第二天,情况更好了。中午吃饭,子白要添饭的时候,母亲刚准备伸手接过孩子的碗,子白说:“妈,我自己添。”下午要走了,出门前,子白回了头:“爸爸、妈妈,再见。”
走在半路上,张老师的手机响了。
电话里,泣不成声的父亲说:“我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谢谢老师,我的儿子又回来了。”
今年,情况更好了。家里将代管费交给子白,他完整地交到学校;回家后,子白也不外出,让母亲买了试题,在家复习。
“德育,用‘教’的办法通常不见效。没有孩子真正听得进大道理,打动他们的往往是细节。但是,很多家长和教师总是缺乏耐心,德育必须是踏实的,要一步步,慢慢来。”这是张老师的体会。
成都52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不比其他学校更高。但是,这是一个将德育,也就是做人教育放在首位的学校。做人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所以,52中的老师很踏实,工作做得很到位。
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52中这样的环境与土壤。德育工作,如今在不少学校正在遭遇“评价危机”和“师资危机”:德育工作无法量化,“重智轻德”的残酷并未完全消除;年轻教师越来越多,没有经验,自身也不成熟……
在这个意义上,52中是得天独厚的。马海军意识到这一点,他说:“52中已经从特殊学校成为特色学校,但最终,我们应该是一个特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德育教师指导的特长学校。”
德育需要踏实,急功近利,只会遭遇失败。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