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管理中的八重八轻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教育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学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学校管理层面出现了新的需求、新的问题,如:逆境中的学校为何能不断摆脱困境持续发展?硬件条件不理想的学校为何能办得有声有色?相当一部分学校在事业发展到一定高水准的情况下为何再发展就十分艰难?为何部分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缓慢等等,值得学校主要管理者去思考、研究和总结。本文欲在总结本人不成功的教育管理实践的教训和体会的基础上来思辩学校管理中的八重八轻,以与同行们商榷。
学校是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场所之一,是通过发挥教育者的积极引导作用,促进受教育者积极自主发展的组织机构。这个学习环境的主角是教师和学生,即有个性、有思想、处于不同发展层次水平的人,所以学校管理应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围绕人的品德改善、人的个性积极张扬、人的能力有效提高、人的心理更加愉悦来开展管理工作,不断充实学校发展的人本内涵。
充实学校发展的策略内涵
一、学校发展应重文化性建设轻物质性建设(这里并非说物质性建设不重要,而是如何把握恰当的尺度):
现代教育管理可归纳为四大模式:文化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和模糊模式。教育管理的文化模式认为信仰、价值观和观念是组织的中心。认为组织成员个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对个人的行为及个体对他人行为的看法都有很大的影响,在组织成员中形成的规范会成为组织的传统,在群体中进行交流和传递,并通过文化符号进行强化。这种模式主要观念有:①强调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和信仰尽可能求同存异,最大程度取得一致。②组织成员或亚群体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会逐渐形成具有学校文化特征的行为模式。③学校具有丰富的文化符号,通过文化符号,抽象的价值观得到传递。文化符号有概念的或语言的、有行为的、有可见的或物质的,如学校的规划、学校三风、学校主流舆论、各种仪式和典礼等。从80年代起组织文化己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新思想,促进教育的发展。
学校文化性建设包括物质性文化、精神性文化和制度性文化,统称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①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使校园生活得到丰富和师生的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②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调节师生的思想行为,促进师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较好地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③通过学校毕业生将良好的校园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对社会文化发挥重大的影响。
物质性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各种建筑物、各项设施都透析出有个性的、有喻意的文化气息。
精神性文化体现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包括校园三风建设、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思想道德教育。如:文明单位创建、综合或单项称号的争创、校园辩论赛、演讲比赛、手工艺品制作、征文比赛、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军训、升旗仪式、毕业生择业教育、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等都是很好的情感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途径和形式。
制度性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制度文化建设应体现人性化和法制化的结合,目标性和可接受性结合,规范化和个性化(灵活性)相结合,制度文化建设还须考虑到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以便执行和落实。
精神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物质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前提和支撑,制度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所以,学校应重视并加强精神性文化的建设,结合学校党组织和工会等群众组织有效开展凝聚力工程,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以及生动有效的德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先进科学的办学和教学理念、融洽互助的合作精神和人际氛围。
《论学校管理中的八重八轻》